香港

在一座手机城市,你可以抬头跟身边人好好沟通吗?

今天,当大部分人生活都离不开电话,24岁的伍浩轩开了一间“无电话咖啡店”,鼓励客人吃饭时放下电话,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端传媒实习记者 马婉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10-20

“救命呀!”22岁的蔡晓茵抛下这句话,急不及待从在白色的小箱子里取回自己的电话,视线随即转移到电话的屏幕上。

刚才那一个小时,蔡晓茵和朋友洪沛裕做了一个小测试——在咖啡店吃饭时不准用电话。

这间咖啡店有一个特色,就是用餐期间不准用电话。朋友之间要互相监察,犯规就要接受用餐前自订的惩罚,例如要向朋友们公开一个自己的秘密,或者拿出指定金额结帐等。

对于平日电话不离手的蔡晓茵来说,这个小时“浑身不聚财”(浑身不自在),好不容易才熬过来。她一直“有点心痒痒,想拿些东西在手上”。

的确,蔡晓茵差一点就受不住诱惑失败了。吃饭期间,转换到震动模式的电话突然震起来,蔡晓茵总是忍不住,屡次探头看箱子里的电话。洪沛裕立即提醒她:“不要看啦!”蔡晓茵露出尴尬的笑容说:“但它震动的时候,我很想拿起呀!”

最后,蔡晓茵终于熬得过“试炼”。她之后跟端传媒记者分享感受:“和沛裕聊天时都是轻松的,但有一点不自然是不能用电话,好像欠缺了一点点。食物来到时很想Snapchat一下,但不能用。”

她诚实地讲,要不是沛裕阻止自己,她早已拿回电话了。

蔡晓茵的生活离不开电话,食饭、乘车,甚至上班也要偷偷玩电话。
蔡晓茵的生活离不开电话,食饭、乘车,甚至上班也要偷偷玩电话。

没有手机,总是不习惯

蔡晓茵刚大学毕业,现时当兼职销售员。她的生活离不开电话,吃饭、乘车,甚至上班也要偷偷玩电话。“有时真的忍不住,趁没人为意时偷看一下。直到临睡前一刻仍在看手机,有时看着看着便会睡着。”

到咖啡店测试那天,记者约了蔡晓茵一同从调景岭,乘港铁到铜锣湾逛街,观察她用电话的习惯。她自言每天平均花3至4小时用电话,但按端传媒记者观察,她用电话的时间远不止于此。

蔡晓茵和记者在港铁站见面时,她手上拿着白色智能电话,白色耳筒早已挂在耳上。“你好!”蔡晓茵拿下一边耳筒,打了声招呼,又再次带上耳筒,随即她一手从背包掏出八达通卡拍卡入闸。整个过程中,她的视线从没有离开过她手上的电话屏幕。

“我平时都是这样,通常是玩游戏,上Facebook,看Instagram和Snapchat。”这些都是蔡晓茵的指定动作。走路、候车、乘车,20多分钟的路程上,她的手机屏幕都是亮着,手指不断向下拉刷新页面,不然就在几个应用程式间换来换去。

因为没有事可做,很自然就会看一看,闷了唯有再去浏览其他连结或一些网页。

蔡晓茵

蔡晓茵坦言,常看Facebook和Instagram也会沉闷,“但是因为没有事可做,很自然就会看一看,闷了唯有再去浏览其他连结或一些网页。”

即使走进琳琅满目的大型商场逛街,蔡晓茵依然“机不离手”,专心看着手机,目不转睛。原来电话资讯正是她逛街的导航,“我平时会看一些专页,它可能介绍一些书籍或杂志,逛街时我会用这些网页,在实体店中找回这些书籍。”

如果不是接受了吃饭期间不用电话的挑战,蔡晓茵说,她大概也不会放下手中的宝物,专注地与洪沛裕吃饭聊天。

没有电话在手边,连之前觉得自己不依赖电话的洪沛裕也有点不习惯,要提醒自己不停说话,“其实我有一点怕dead air(没话说),不过我认为这也是好的,可能有时你和别人一起吃饭,你和别人聊天,但其实你一直在看电话,而现在你要看着对方说话。”

伍浩轩和Brian与5位「90后」朋友合资开办了一间「无电话咖啡店」。
伍浩轩和Brian与5位「90后」朋友合资开办了一间「无电话咖啡店」。
咖啡店的理念希望顾客放下电话,直接沟通交流。
咖啡店的理念希望顾客放下电话,直接沟通交流。
咖啡店会让顾客自订不用电话的规距和惩罚。
咖啡店会让顾客自订不用电话的规距和惩罚。
餐台上设有箱子给顾客把手机放进。
餐台上设有箱子给顾客把手机放进。
话题簿帮助顾客打开话题。
话题簿帮助顾客打开话题。

放下电话,珍惜沟通的时间

走在香港街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像蔡晓茵这样的“低头族”。这让24岁的伍浩轩与6位“90后”朋友想到,合资开办一间咖啡店。

这间咖啡店的理念很简单,但在香港却似乎不容易做到——希望顾客放下电话,直接沟通交流。“我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很缺乏沟通,尤其是香港社会不喜欢去沟通。”伍浩轩说。

伍浩轩自小在英国长大,4、5年前回港升读大学,可是一直适应不了香港人太依赖电话。“可能我在外国长大,会很珍惜人与人言语上的沟通,而不是WhatsApp冷冰冰的沟通。英国人吃饭的时候,真的会放下电话和家人沟通交流,晚上一起看电影、看电视,很珍惜人与人相处的时间。 ”

但回到香港这拥挤的城市,伍浩轩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连吃饭也是“相机食先”,即大伙儿先用手机为食物拍照。他试过和一大班朋友晚饭,围着圆枱而坐,但大家却各自看着Facebook,没有半点眼神的交流。“我觉得如果是这样,跟自己一个人吃晚饭没有分别,跟我自己一个去茶餐厅食也一样。”伍浩轩无奈地说。

科技让生活方便了,问题是依赖的程度,但吃饭只是一个多小时,可否放下电话?

伍浩轩

“我没有质疑过科技对我们的好处,就好像大家也是透过Facebook,认识我们的餐厅,科技让生活方便了,问题是依赖的程度。但吃饭只是一个多小时,可否放下电话,珍惜一个沟通的时间呢?”

带着这个疑问,伍浩轩做了一次任性的投资,开了这家“无电话咖啡店”,但店铺的规定,却曾惹起部分客人不满。伍浩轩说,开业初期,有些客人不知道他们的理念,显得很抗拒,“他们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听完之后就会离开,试过有一两次即使点了餐也离开。”

不过,伍浩轩也明白,对电话的需要因人而异,所以会让顾客自订不用电话的规距和惩罚,咖啡店唯一的底线,是不准在餐厅范围内讲电话。“如果客人要讲电话,就要到露台或洗手间,因为在这里讲电话,始终会影响到气氛。”

叙福楼集团执行董事黄杰龙。
叙福楼集团执行董事黄杰龙。

禁用电话“不太符合商业原则”

“用不用电话是很个人的事,不需要一间餐厅去管,我觉得在这样一个重视人权的时代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再继续。”叙福楼集团执行董事黄杰龙说。

黄杰龙曾在旗下的连锁烧肉店,推行为期两晚的实验计划,鼓励客人在用餐期间不用电话,成功挑战者可获折扣优惠。但经过两晚后,餐厅便没有再积极推行计划,只是向每位顾客派发一个贴有“温馨提示”的电话袋,鼓励客人吃饭时减少用电话。

“我们觉得这个提示也有意思,如果他少点与外界接触,多点与跟他吃饭的人沟通,其实整个用餐经验是会好一些。”黄杰龙扬一扬手中的电话袋解释说。

黄杰龙认为,推动一个无手机的用餐环境牵涉社会变革,他很欣赏有年轻人尝试这样做,但说到要在旗下食肆全面禁止用电话,他就有所保留。“如果你是一间小店,找到足够的人和你同一个理念就可以。但如果你是一个集团,你的客户群较大量,你这样做就会很冒险,也不太符合商业原则。”

是时候反思香港的电话文化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徐小曼说,香港手机使用率普遍很高,平均每人有1.5部电话。在街上不难见到有人低头看手机,但徐小曼认为,很难以此界定他们是否“手机成瘾”。“上瘾是控制不了自己,到底是他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还是他需要呢?”

徐小曼解释,现在手机也是一种工具,“这样多用途,用手机的时间肯定会长。”因此,她认为用电话的关键不是时间长短,而是有否影响日常生活。

她举例说,常常感到眼干、视力模糊,又或手指关节、筋腱和手腕痛,都是一些警号;其次还可以留意,会否连续几个月数据用量都超出原定计划,以及有否被朋友投诉过多使用电话。

在街上不难见到有人低头看手机。
在街上不难见到有人低头看手机。

网络和科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沟通,但同时降低了面对面沟通的意欲,认为WhatsApp就可以了。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徐小曼

要改善情况,徐小曼指最直接是更换一个较低数据量的月费计划,作为一种外来约束。而餐厅推动无手机用餐环境,她认为这也是很好的外来约束,“网络和科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沟通,但同时降低了面对面沟通的意欲,认为WhatsApp就可以了。用餐不准用手机,好像重提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价值。”

过多使用手机这个现象,现在在香港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提倡放下手机这条道路上,有餐厅无以为继,中途放弃;也有餐厅为了这个信念,承受没人来的风险,继续前行。坚持无手机用餐理念的伍浩轩认为,他们很希望让大家明白——沟通不光是人与人接触般简单,它还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伍浩轩总结说:“我不会伟大到想改变香港或怎样,我只是希望每个人来到咖啡店也可以多点思考,从而觉醒到香港这个用电话的文化。”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