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遭质疑,部分科学家要求公开全部数据

端传媒记者 张淼

刊登于 2016-08-01

韩春雨。
韩春雨今年42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其科研条件极为简陋。

日前因开发基因编辑技术 NgAgo-gDNA 名声大噪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近期却因这项技术受到质疑。时隔三个月,仍然没有科学家能重复其实验结果,因此有人呼吁韩春雨团队公布全部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有中国网民指责韩的学术诚信,但亦有科学家力挺韩春雨,认为是实验结果而非舆论声浪才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焦点。

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 Gaetan Burgio 在 Twitter 发布文章,认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 NgAgo 技术有基因编辑迹象,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此前他曾表示,在小鼠受精卵上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后,观察到有序列发生插入缺失且和目标序列有相似性;但随后的实验中,这一结果似乎被推翻。

不过,韩春雨的实验使用的是人体细胞,Burgio的实验使用的是与人体结构类似的小鼠,严格意义上说二者并非同一实验。Burgio亦承认,仅靠他的实验结论并不能证明韩春雨的工作有问题。

8月1日韩春雨透过科技日报表示,对实验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最后无非是杂志社派专家组过来监督、指导,我把实验重做一遍,到时候就甚么都清楚了”。他也承认目前实验的操作确实不那么容易,并表示改善实验易操作度是他的努力方向之一。

基因编辑技术 Ng-Ago

2016年5月,韩春雨率领的团队在顶级生物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提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NgAgo-gDNA。通俗地说,NgAgo-gDNA就是一种新的基因剪刀,用它可以编辑DNA分子。韩团队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一个可以在常温下使用单链DNA做导向的Ago同源蛋白,并证明,在人类细胞内NgAgo可以可编程地定点切割双链DNA,从而实现基因组编辑。这也意味着,利用NgAgo-gDNA这种新的基因剪刀可以治疗疾病,研发新药,并且设计新的生物品种。例如,切除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治疗该种疾病。一旦证实可重复,这一技术在科学和商业上都拥有巨大前景。(资料来自网络)

除 Gaetan Burgio 外,非营利组织“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nsgenic Technologies)前任主席 Lluis Montoliu 也在博客上呼吁研究者不要再为 NgAgo“浪费资源”。以科研打假闻名的争议性网络名人方舟子则在Twitter上贴出来自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的邮件截图,并称针对该技术的140个调查中,73 个回复无效,63 个正在验证中,只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仇子龙回答有效。

事实上,7月21日仇子龙本人曾表示,目前的实验结果距离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实验室仍在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呼吁韩春雨提供“可重复NBT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Ngago2.0,smart版本等等”。不过,仇子龙对Lluis Montoliu的质疑颇为不满,7月30日仇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形容对方“冒充领域权威”,并贴出“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的网址、质疑其专业性。

我敢把质粒提交到 Addgen(编者注:全球科学家进行质粒共享用于重复实验的非盈利网站) 上,在协和讲座发放质粒,对自己实验的重复性还是很有胆气的。

韩春雨曾在6月回应实验重复性方面的质疑

针对 NgAgo 的质疑自6月下旬开始陆续出现,韩春雨本人也曾在百度贴吧做出回应。6月28日,他曾回复网友疑问,表示新系统刚出来都会“不好使”,并承认目前NgAgo系统不够稳定,计划2.0版本出来后在专门机构免费发放。

7月2日,韩春雨还曾详细回应方舟子的贴文,强调 NgAgo 系统对污染特别敏感,实验时不要有寄生菌和支原体的污染,并对实验环节给出了技术性的建议。不过,之后韩春雨再未回应学术方面质疑。据澎湃网报道,7月4日韩春雨曾透露“学校告诉我不要做任何回应”。

8月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亦透过2012年的旧文表态,表示科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并提及自己当年遇到争议后通过进一步完善实验解决争议的例子。“当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是一方面,而对于实验科学来说,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饶毅也是最早报道韩春雨实验成果的中文媒体《知识分子》的主编。

针对多名学者呼吁韩春雨公布全部数据一事,有科研工作者认为,“保密不保密,都取决于作者,没有外部力量可以干扰”。按照惯例,如果重复他人实验结果,需与作者联系;重复结果不同,可与作者沟通;如果作者未回复,可保留权利向该论文发表的期刊说明情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也表示,应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有很多不确定性,韩春雨可以发表重复实验的论文,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他的实验室重复”。

声音

诺奖级成果也是你们在说,世界级科学丑闻也是你们在说。学界都没有定论的事,媒体倒是从不怕帮人做总结。放过韩春雨也放过生物学好嘛,人家明明只是在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实验。

中国网友

实验科学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在中国的人云亦云的语境里,质疑一个人造假成本很低,但一个人要自证清白几乎不可能。所以尽可以淡定一点,是非毁誉,等待时间,等待事实,等待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发表。

澎湃新闻网友

外界的这些纷纷扰扰我不太在意。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实验和科研做好。

8月1日接受《科技日报》访问时韩春雨表示

来源:新京报澎湃36kr知乎专栏“知识分子”科技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