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和平奖得主维瑟尔逝世,曾以文字记述集中营幸存经历、为死难者作见证

刊登于 2016-07-04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作家埃利.威瑟尔( Elie Wiesel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维瑟尔(Elie Wiesel)于7月2日病逝,终年87岁。

当地时间7月2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维瑟尔(Elie Wiesel)于纽约家中病逝,终年87岁。维瑟尔是犹太人,也是二战时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营的幸存者,其后在法国、美国等地定居,并写下共57部小说、戏剧、诗歌及回忆录,其中部份透过回忆集中营经历,对纳粹大屠杀作出反思,并为其中死难者作见证,因而闻名。“维瑟尔人权基金会”(Elie Wiesel Foundation for Humanity)证实,维瑟尔的亲友已于7月3日举办了私人葬礼,公开纪念活动的安排将在随后公布。

1928年,维瑟尔生于罗马尼亚王国西北部城镇 Sighet(编注:今被罗马尼亚纳入城市 Sighetu Marmaţiei)。1944年3月,匈牙利被纳粹德国占领,同年5月,傀儡政权开始将大批犹太人拘捕、移送往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其中包括当时15岁的维瑟尔及他的家人。在集中营里,维瑟尔的左臂被纹上“A-7713”的编号。直至1945年4月11日,奥斯威辛集中营才在被美军解放,维瑟尔得以生还,但其父亲已死于营中。

维瑟尔离开集中营后,先到法国生活,并修读文学、哲学及心理学;19岁开始,维瑟尔当上记者,曾为法国、以色列的几份报章撰写报导,亦有教授希伯莱文。直至1955年,维瑟尔才转往美国纽约定居。

尽管集中营经历带来巨大创伤,一度令维瑟尔对此闭口不提,但身在美国的他始终未有抛弃为集中营死者作见证的信念。1958年,他首次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小说自传体小说《夜》(法:La Nuit;英:Night),透过第一身视角写下了集中营中所见所感——在那里,他见到被烧死的婴儿、将父亲推进焚化炉的儿子、为抢一口面包双双丧命的父子,见到人性在绝望边缘的残酷与扭曲。维瑟尔在书中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夜晚,那是在集中营渡过的第一个夜晚,它把我的整个一生变成了漫漫长夜,被七层夜幕严裹着的长夜。”

《夜》后来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版本,销量逾千万,成为研究纳粹与二战的重要读物,维瑟尔本人也成为奥斯维辛幸存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遗忘死者,如同对他们的第二次谋杀。

维瑟尔的自传体小说《夜》

艾利维瑟尔15岁时被关进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 图为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展品。
维瑟尔在15岁时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该集中营于1940至1945年运作,估计共有110万人在营中被屠杀。

之后数十年,维瑟尔勤奋写作、演讲,围绕纳粹大屠杀写出逾40本著作,包括纪实和非小说类。他曾指,“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而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写作“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志业、一种义务”。

此外,维瑟尔还曾主导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落成,又曾与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日本慈善家笹川阳平(Yohei Sasakawa)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人权、民主、文化包容的“公元两千论坛”(Forum 2000)。

同时,身为犹太人的维瑟尔不仅谴责纳粹暴行,对以色列出兵加沙波及无辜百姓的行为,他同样感到愤慨;2014年,维瑟尔就曾在纽约时报撰文批评以色列的做法。

如果说希腊人创造了悲剧,罗马人创造了书信体,而文艺复兴时期创造了十四行诗,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那就是见证(testimony)。我们都曾是见证者(witness),我们都觉得应该为未来作见证(beartestimony)。这成为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维瑟尔

1986年,维瑟尔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他大力发声以对抗暴力、压制及种族主义。维瑟尔在获奖演说中称:“中立只会帮助加害者而非受害者,沉默只会鼓励施暴人而非受难者……只要有一个持不同政见者还关在监狱里,我们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要有一个孩子还在忍饥挨饿,我们的生活就依然有痛苦和耻辱。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并不孤单,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声音遭到压抑,我们会把自己的喉舌借给他们;他们的自由有赖于我们,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自由也有赖于他们。”

110 万人
据普遍历史学者认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在1940年至1945年运作期间,营中共有110万人被屠杀。

声音

他不止为了对抗反犹太主义发声,还为了对抗所有形式的仇恨、偏执与不宽容。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吊唁声明

维瑟尔的贡献不只体现为文学创作的成就,而更体现为受难幸存者站出来,向世界“作见证”的道德勇气和社会行动。维瑟尔的名字因此与“幸存者”和“见证”连在了一起。在世界历经许多苦难的二十世纪,幸存者的见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凭证,而作见证的幸存者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行动者。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烟云。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们的小脸,他们的躯体在岑寂的苍穹下化作一缕青烟。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火焰,它们把我的信仰焚烧殆尽。 我永远不会忘记黑洞洞的寂静,它永远夺去了我的生存意愿。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它戕杀了我的上帝、我的灵魂,把我的梦想化成灰烬。

维瑟尔的自传体小说《夜》

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Auschwitz-Birkenau Concentration Camp)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营和,位于波兰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威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成立于1940年4月27日,由当时的纳粹德国亲卫队领导人Heinrich Himmler下令建造。透过有系统的犹太人大屠杀行动,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超过九成遇害人都是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在1945年1月27日由苏联红军解放。1947年,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纽约时报诺贝尔奖路透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