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摄影大师何藩离世,60年前漫步港岛最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刊登于 2016-06-22

香港国际知名摄影师何藩。
香港国际知名摄影师何藩。

由于肺炎恶化,当地时间6月19日,摄影“一代宗师”何藩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何藩家人感谢各界友好的关心和慰问,并表示葬礼将以私人形式举行。

何藩被誉为“东方布列松”,他对光影的精准捕捉、富于巧思的几何构图和对香港庶民社会的敏锐触觉,将“决定性瞬间”(decisive moment)的摄影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镜头下有挑担的小贩、闲聊的老人、嬉戏的小孩,也有石板街、大马路、楼梯、菜市、食肆等日常生活场景。凭借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街头黑白摄影,以“Fan Ho”署名的作品曾获超过280个摄影奖项,更多次当选由美国摄影学会所评定的世界摄影十杰。

何藩在1954年完成的一幅经典名作《阴影》(明胶银盐原相)以HK$ 375,000成交,创下这位艺术家的拍卖记录。
何藩在1954年完成的一幅经典名作《阴影》(明胶银盐原相)以HK$ 375,000成交,创下这位艺术家的拍卖记录。

何藩生于1931年,14岁生日时,他收到父亲赠送的双镜反光相机,从此迷上了摄影。1949年随家人迁居香港后,何藩开始了香港街头的摄影创作。1952年,年仅21岁的何藩已开始举办摄影个展。这些透着独特香港风情的照片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何藩本人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摄影作品也被包括香港M+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何藩常常拿着相机在中环、西环一带的街道游走。他最喜爱的作品《夜幕降临》摄于 1954 年,画面上是日落时分坚尼地城海边的一位推车工人。何藩说自己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一切就好像上天安排,你只是在适当的时刻按下快门便可。我的拍摄有异于电影导演工作,不能按剧本安排演出。拍照时要做一个隐形人,暗地按下快门,那便是我的‘决定性瞬间’。”

我很喜欢海明威说的一句话‘你可以毁灭我,但不能打败我’,香港人就是有这种拼搏精神,为生活奋斗绝不言败的决心。50、60 年代有句民谣‘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啊’就是说谁叫你穷啊,咬紧牙关去力争上游。对于这种草根精神,我当时很感动,想要人道主义地去歌颂他们。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何藩

1959年拍摄的《午后闲聊》。
1959年拍摄的《午后闲聊》。

因摄影少年成名的何藩,对电影同样有割舍不下的情节。何藩曾表示自己深受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影响,钟爱《八部半》、《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等片。60年代何藩进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担任场记和演员,他曾参演电影《不了情》、《西游记》、《蓝与黑》等,10年间参与近20部电影,其中四次出演唐僧。

除了演戏,何藩还在业余时间开始拍摄实验电影。1970年,何藩与友人联合执导15分钟的实验短片《离》,同年何藩还与另一位著名摄影师孙宝玲合拍电影《迷》,并在香港女导演唐书璇的介绍下,将《迷》带到戛纳展映。

然而,在主流电影工业里,何藩艺术化的操作手法却难以得到赏识。《昨夜星辰昨夜风》等爱情文艺片接连票房不利,何藩只能拍摄三级电影,其中包括广为流传的《足本玉蒲团》《夜激情》《三度诱惑》《我为卿狂》等情色电影。90年代退休后,何藩移民美国生活。

摄影展《何藩:香港回忆录》的策展人Sarah Greene认为,“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37.5 万港币
2015年11月,何藩经典摄影作品Approaching Shadow(《阴影》)以37.5万港币被拍卖,创下何藩作品的最高拍卖价格。

声音

法国Henri Cartier-Bresson有句名言,是决定性的时机,即decisive moment,讲出摄影的精髓。这令它超越所有艺术。摄影是世界语言,它不用翻译,不像诗歌文学。

何藩

当年,阳光射成线条的香港石板街、菜市、食肆,皆为他的题材。虽然以后的摄影家们笑称,这类图片皆为“泥中木舟”的样板,但当年不少游客,都被何藩的黑白照吸引而来,旅游局应发一个奖给他。

专栏作家蔡澜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甚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义大利电影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喜欢拍这些照片。

何藩

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的创办者。1908年布列松生于法国,1930年他开始摄影创作。布列松偏爱黑白摄影,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他最喜爱莱卡135旁轴相机与50mm标准镜头,而他的“决定性瞬间”(decisive moment)摄影理论更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师。决定性瞬间是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布列松的相机曾见证了西班牙内战、中华民国政府的瓦解、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甘地遇刺等等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信报外滩画报摄影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