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少了自由行,“丝袜奶茶” 依然满溢本土人情味

传统冰室兰芳园开业64年,以地道奶茶驰名。访港自由行减少,老板却说:“只要把奶茶冲好,我们甚么风浪都不用怕。”

端传媒记者 赵燕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6-15

兰芳园经历父子两代,由小小一个丝袜奶茶档变成今日的本地驰名品牌。
兰芳园经历父子两代,由小小一个丝袜奶茶档变成今日的本地驰名品牌。

铁皮排档前放着醒目的绿色木櫈;档内师父一边拉高水壶,一边将热水倒进茶叶袋,以纯熟的手法“拉茶”;排档上面挂着一幅以老套字体写成的招牌:“鲜奶汽水、各式饼食”。这道5、60年代典型“老香港”的风光,是隐身于中环商业区、1952年开业的熟食排档──兰芳园。

兰芳园老店位于中环结志街,至今每天卖出超过1000杯港式奶茶。这杯地道风味,多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兰芳园在2009年至及2011年,更分别在尖沙咀和上环开设分店。

访问这天,平日坐镇在上环分店、51岁的老板林俊业,身穿T恤牛仔裤,满头大汗地跑回中环老店。与端传媒记者在店内坐下来后,他就像老街坊一样诉说着兰芳园的故事。

这时已过午饭时间,但800呎的小店仍然满座,有食客一边吃,一边拿着照相机东拍西拍,收银柜台下就放了一个游客带来的行李箱。

香港人才是最可贵客源

不过,这个行李箱却揭示了一个现实──内地来港自由行减少。记者最近两星期分别到过中环、上环和尖沙咀的兰芳园分店,店门外的长龙都消失了,与之前自由行旅客迫满店内、十多个行李箱塞满门口的情况大相径庭。

香港旅游发展局资料显示,今年1月至4月,内地访港旅客有近1387万人,较2015年同期下跌12.6%。少了自由行,过去几年大赚人民币的零售业和餐饮业都叫苦连天。香港统计处3月31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37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20.6%,是1999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

我们没有做什么去吸引哪个地方的游客,我们一直就只是做好品质,冲好每一杯奶茶、煮好每一个‘捞丁’,那才可以吸引和留住客人。

林俊业

“兰芳园的生意有受影响吗?”老板却是一脸笑看风云的淡然:“但我们店还是坐满人呀﹗”林俊业说,如果计算顾客中游客比例,光顾兰芳园最多的是台湾游客。在网上搜寻“兰芳园”,也可以找到大量台湾人介绍兰芳园的旅游分享文章,写上“绝对不能错过”、“去香港必吃美食”等评语。而这一年增长最多的,则是来自韩国的游客,原来2015年3月南韩综艺节目《Running Man》到店内取景拍摄,兰芳园因而成了南韩游客热点。

“我们没有做什么去吸引哪个地方的游客,我们一直就只是做好品质,冲好每一杯奶茶、煮好每一个‘捞丁’(编按:以捞面方式制作的即食面),那才可以吸引和留住客人。”但林俊业强调说:“兰芳园最重要的客源,始终是香港人。”

“有些客人小时候在附近读书,放学后来光顾,现在他们都已经带着子女回来了。我们和客人成了朋友,他们都‘业仔’、‘业仔’地叫我。”店内挂满80年代当红歌星谭咏麟和乐队温拿在店内拍的照片,林俊业指一指说道:“他们都是光顾了数十年的好朋友。”而这种本土人情味,正是兰芳园一直守下去的经营之道。

没有丝袜的“丝袜奶茶”

兰芳园以奶茶驰名,被誉为“丝袜奶茶”的始祖,“丝袜奶茶”更逐渐成了港式奶茶的代名词。而他们与“丝袜奶茶”相遇的故事,要由林俊业的父亲林木河70多年前来港说起。

林俊业笑着指一指坐在收银处的老人:“他就是我爸爸。”91岁的林木河身型瘦削、满头白发,低头细数着眼前一堆零钱。“他精神很好,每天让他来店里坐两小时,收收钱好打发时间,毕竟他大半辈子都在这间店过。”

林木河1925年生于潮州,10多岁时来香港。当时香港上环至西环的海边有10多个码头,统称为“三角码头”。林俊业记得爸爸说过,当时在香港的潮州人大都聚集在码头工作,有的当苦力搬货,有的则摆档卖食物。“我爸爸来港后投靠亲戚,于是就在三角码头安顿下来,在码头帮忙摆档。”林俊业一点一滴,呈现着那个他从父亲口中听来、70多年前的香港:“你听过‘舖保’吗﹖那时候要到舖头工作,是要由另一间店舖做担保。爸爸帮忙摆档一段时间后,表现还不错,于是才找到舖保到大排档工作,正式学师冲咖啡和煮云吞面。”

当时奶茶虽然已经由英国传入香港,但林俊业说,香港人还不流行喝奶茶,“所以排档都只卖咖啡”。

那些苦力远远看到挂着的茶叶袋,就笑说那是丝袜,于是我爸爸冲的奶茶,就成了他们口中的‘丝袜奶茶’。

林俊业

在码头打滚,林木河渐渐与在码头上岸的海员交起朋友来。一次有海员从锡兰带来了红茶叶,说要送给林木河让他品尝,他这才学起冲奶茶来。后来,这些海员每隔几个月来港,每次都从不同地方带来了茶叶。“爸爸试着试着,觉得不同地方、不同月份的茶叶,冲出来的味道也不同,现在知道那叫季前、季后茶,爸爸那时可是自己试出来的。”林俊业转头看看父亲,一脸自豪。

林木河自此也开始卖起奶茶来。找人打好铜壸,他想起:该用甚么做过滤茶渣的“茶叶袋”呢﹖“哪种布缝得最密﹖”他问太太。“应该是做棉袄那种毛布吧,里面的棉花都不会走出来。”

于是他请太太以毛布缝作一个袋子的模样,果然,冲出来的奶茶没有半点茶渣,又香又滑。然而白色的茶叶袋泡过奶茶后,却成了淡啡色。林俊业说:“那些苦力远远看到挂着的茶叶袋,就笑说那是丝袜,于是我爸爸冲的奶茶,就成了他们口中的‘丝袜奶茶’。 ”

冲好了“丝袜奶茶”,林木河的的捧场客越来越多,于是他在1952年开了兰芳园,也就是现时结志街老店前那个铁皮排档。

兰芳园每天卖出超过1000杯奶茶,全部由师傅手冲。
兰芳园每天卖出超过1000杯奶茶,全部由师傅手冲。
兰芳园店内环境。
兰芳园店内环境。
铁皮排档前放着醒目的绿色木凳。
铁皮排档前放着醒目的绿色木凳。
 兰芳园墙上挂满多年来不同媒体报导。
兰芳园墙上挂满多年来不同媒体报导。
驰名的奶茶、猪排饱、西多士。
驰名的奶茶、猪排饱、西多士。
兰芳园店内环境。
兰芳园店内环境。

一杯奶茶,看尽香港70年起落

随后的13年,林木河每天冲奶茶、卖奶茶,子女也一个一个出生,一家人在香港落地生根。直至1965年,林木河迎来第一个转变。这一年,排档后的一排木屋拆了,建起了十多层高的石屎楼,他也租下了现时老店的舖位。

林俊业忆述,早年光顾的食客除了码头苦力,还有附近位于荷李活道前中区警署的警察。“‘大馆’(编按:香港人对前中区警署的旧称)就在上面,那些差人来多了、熟络了,就让我们在店里放枱櫈,毕竟他们来了也想有个地方坐坐。其实那时我们只有排档的牌照,店里不可以招呼客人的,但那时香港没有那么严谨。”

林俊业站起来,在不到800呎店舖比划着:“现在厨房这个位置,我们那时候偷偷放了几张枱櫈做生意;后面这一半租给别人‘打棉被’;厨房旁边这条走廊,大约100呎吧,我们当时一家五口晚上就睡在地下,所以那时每晚关店后都要洗地。”

上世纪7、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起飞,中环变了个模样,兰芳园的客人也由苦力和警员,变为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白领。

有些人来到舖头门口,还要打电话来叫外卖,我们煮好了再拿到门外,他们就拿着饭盒走到公园或坐在街上独个儿吃,大家都很怕。

林俊业

生意越来越好,林俊业在1995年放弃原本在车行的工作,全职打理兰芳园的生意。“有过难关吗﹖”记者问林俊业。“沙士吧,2003年头半年都没有生意。”

2003年2月,沙士从内地传入香港,299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一度宣布香港为疫区。“那时候人人都戴口罩,例如这张8人枱坐了两个人,就没有人愿意坐下去了。有些人来到舖头门口,还要打电话来叫外卖,我们煮好了再拿到门外,他们就拿着饭盒走到公园或坐在街上独个儿吃,大家都很怕。生意最差的时候,伙计主动说要减人工,那时候香港常说‘共渡时艰’。”

在疫症阴霾下,香港经济重挫,“共渡时艰”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词语。最终疫症在2003年下半年退去,香港人走过难过,迎来了当时人人拍掌叫好──自由行。

今天的业主,30年前的租客

2003年7月,中央开放内地部份省市居民可以个人身份来港旅游。访港游客从此逐年上升,兰芳园的客源也多了一班内地人。兰芳园在内地名气渐响,各间分店门外推满的行李箱成为一道“景色”。林俊业笑说:“老店这边食客一直沿着结志街排队,有时还被旁边的排档投诉,说我们阻着他们做生意呢﹗”

行李箱还堆满了香港大小店舖、餐厅、主题公园等,人人赚人民币赚得盆满钵满,业主看着店舖大赚,也开始大幅加租。这两、三年以来,香港不少小店纷纷挨不住贵租结业。林俊业却没有半点担忧:“这间老店,我们80年代初买下了。”

我们什么都不懂,哪会知道什么香港前途问题?我们当时唯一想到的,是一家人如何可以继续冲奶茶、‘有啖饭食’。

林俊业

然而,当年下决定买舖,契机也是加租压力。他忆述,大约1980、81年左右,当时的业主看中兰芳园生意好,提出加租6倍。“我们算过交不起租,业主就收回单位了。所以这间老店其实曾经关门几年,只剩下店前的排档,于是我们搬回老虎岩(编按:即现时九龙乐富)的徙置区居住,天天坐巴士转小轮来中环开档。”

1980年代初他们关店这几年,也正是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的关键几年,加上1981年股灾、1983年港元兑美元汇率大跌引起危机等,香港政治、经济前景不明,兰芳园被收回的店舖单位数年也未有人承租。

“于是那个业主又转头来找我们,我们那时担心常常被加租和迫迁,就说不租了,反过来问业主可否买舖。那时他开价50万元,我们全家人一起凑钱,又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我当时还在发型屋工作,老板也借了3万元给我呢﹗但凑来凑去还是不够,本来是要放弃了,倒是有一个熟客告诉我们可以做按揭借钱,又说业主开价太高了,叫我们再议价,最后我们才以30多万元成交。”现时兰芳园一杯奶茶卖18元,林俊业回忆说,买舖时一杯奶茶才不过3至4元。

记者笑说林家真有投资眼光,林俊业随即耍手摇头说:“那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你看,我们当时连按揭都没听说过,哪会知道什么香港前途问题?我们当时唯一想到的,是一家人如何可以继续冲奶茶、‘有啖饭食’,不想被迫迁才买舖!”

林俊业指,父亲的丝袜奶茶是不断尝试摸索得来,到了自己和大哥这一代便把冲制方法「科学化」。
林俊业指,父亲的丝袜奶茶是不断尝试摸索得来,到了自己和大哥这一代便把冲制方法「科学化」。

冒认商标,但冒认不了人情味

64年历史的本土小店,不怕自由行减少,不怕业主加租迫迁,今天迎面而来的最大风浪却是“被冒认”。今年5月,香港《苹果日报》调查报导指,内地商人曹威4月在香港公司注册处登记,成立“林记兰芳园香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到香港商标注册处注册商标,报导指“除了多了林记二字,商标与正牌的完全一样,同样有“LAN FONG YUEN”及“丝袜奶茶 始于1952 香港”等字样。

那个朋友说,爸爸冲的奶茶香气四溢,就像兰花一样,所以就叫兰芳园⋯⋯这个招牌,我们一定要守下去。

林俊业

“这几天我都担心得睡不着,你看我还长了两颗暗疮,但想来想去都没有办法阻止。”人到中年,压力还是令林俊业吃不消。“还好这几天以来,我收了很多电话,都是熟客打来叫我不用担心。所谓时代巨轮嘛,很多事我们也许阻止不了,但我相信香港这点人情味是不会改变的。”

为了杜绝有人在内地假冒兰芳园的招牌,原来林家也曾在内地注册商标,却因为名字与戏曲大师梅兰芳相近而被拒。“兰芳不是这样解释的。”林俊业说:“1952年要开排档时,爸爸有一个朋友有点‘墨水(学识)’,于是爸爸就请他帮排档改名。那个朋友说,爸爸冲的奶茶香气四溢,就像兰花一样,所以就叫兰芳园。”

林俊业看一看爸爸,坚定地说:“这个招牌,我们一定要守下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