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如果只有童年值得快乐,这人生还能活吗?《少年滋味》影评

不知道这世代究竟是怎样练成“小朋友就该这样过活”的共识的,它在每个家长心头压下一块铅。

特约撰稿人 苏美智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6-02

纪录片《少年滋味》。导演:张经纬。上映日期:6月2日。
纪录片《少年滋味》。导演:张经纬。上映日期:6月2日。

看罢片子,犹在沉淀;朋友却说,影片呈现的少年滋味熟口熟面,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那些年吗?诚然,有关青春,那些对自我的不肯定、对未来的矛盾想像、与上一辈的沟通失效等等,放到哪个文化或年代都可能找到共鸣。然而,这纪录片珍贵之处,更是它抓住了此时此刻的时代气息,当世代鸿沟愈拉愈阔的时候,用心架起一道聆听的桥。

说影片是今日香港的少年众生相,或者过头,毕竟导演的个案取样都集中在一场音乐会的参与者中,但片中少年,无论是中产的、基层的、土生土长的、移民的、精英的、边缘的,都各有困恼,而且也都坦率诚恳地在摄影机前展现自己,弥足珍贵。剪接也神,把种种荒诞,矛盾和挣扎用错配的声画节奏一一展现,挑动思绪却不失幽默。张导说剪接主力是八、九十后,也提及彼此间取材角度的分歧和融合,看来制片过程也是另一道桥的实践。

片中最讨喜的小主角,应该是十岁的Nicole。这个一开口就是“自由”和“选择”的小女孩,每个镜头都带笑,仿佛时时刻刻投入当下,忧愁都只属于上一代的破事儿。

纪录片《少年滋味》。导演:张经纬。上映日期:6月2日。

譬如说,当妈妈眉头紧皱投诉严苛的学术要求随时“谷爆”小朋友的时候,Nicole在旁“澎”的一声为爆破配音,非常鬼马。放学后回答今日有几多份功课,犹在梦中的小妮子把答案修正完一次又一次,“九份⋯⋯呀,不、四份、五份、六份⋯⋯作文两篇,一中一英⋯⋯呀不,有一篇可以选中文或英文⋯⋯”语气中近乎没所谓的轻描淡写,教台下观众都笑了。

家长的入世,比对小妮子的出世,带来喜感。然而,面对愈来愈不人性化的小学生涯,小迷糊也可以是某种轻巧的自保方式--属于这个世代小学鸡的自保方式。

张导说剪接主力是八、九十后,也提及彼此间取材角度的分歧和融合,看来制片过程也是另一道桥的实践。

“奴隶也有仰望天空的自由啊。”在某个音乐会场外,Nicole这样回应镜头后的提问。语毕,导演紧接tilt镜(垂直向上的移动镜头),带领我们一起实践仰望的自由--虽然头顶只有玻璃天幕。显然,爱自由的小小灵魂也知道束缚,却依然看到束缚里还有自由的可能,暗合了她常常挂在口边的“选择”。

不要低估少年人。

另一位十岁女孩芷蓉,在片中很容易成为Nicole的比较对象。她年纪小小已经考获八级钢琴,正要进军演奏级,大概该归类入人生胜利组那边,而这个成就却是用许许多多珍贵的童年时光换来的。她和妈妈短短的几句对话,很能符合我们对“怪兽家长”的想像--

芷蓉:“(每日)要不是练琴就是练唱歌做功课返学。” 妈妈:“当然是这样,小朋友都是这样的。” 芷蓉:“吔吖,但没有休息嘛。”说罢,双手掩着自己拉长了的脸。

不知道这世代究竟是怎样练成“小朋友就该这样过活”的共识的,它在每个家长心头压下一块铅,仿佛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疚歉,竟然是操练不够,而不是剥夺宝贵的童年。但与其心痛芷蓉,我更心痛另一个大女孩。十六岁的Vicky同属人生胜利组,但她甚至不可能像芷蓉那样,以小女孩的娇嗔来向妈妈直白抱怨。她茫然地说:“我妈妈一直想我做医生,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就在镜头下不断重覆埋头温习的背影。还好尚有音乐,为她带来喘息空间。

Vicky的爸爸妈妈道出原委:我们不觉得演艺事业是安定的,她将来得找个专业才成。夫妇俩同是教师,强烈批判本地教育制度脱离教学初衷,已经沦为数字比并的游戏,“我们也担心她要考第一第二压力大,但又不想她考不上⋯⋯”

纪录片《少年滋味》。导演:张经纬。上映日期:6月2日。
纪录片《少年滋味》。导演:张经纬。上映日期:6月2日。

另一边厢,十三岁的凯婷大概很容易会被归入“失败组”那边。因为胖嘟嘟的体型,她曾经被欺凌,“他们不是用身体来打你,而是用言语去攻击你。”

我们都曾经年轻躁动不安,但时日久远了,时代也真真不同了,实在太需要认真聆听属于这个世代的少年,而不是把自己的想当然镶成定格。

凯婷说话的速度很慢,每说一句都要来一个顿:“其实,我很少打男孩子的⋯⋯只有一次⋯⋯那次他脱了骹。”说罢,自己也芫薾了,然后她缓缓地再说一遍:“其实,我很少打男孩子的。”

凯婷总带着天真笑脸,也常常爱娇地黏着妈妈和姐姐。某回,她带摄影师到自己的“秘密花园”,示范如何努力地钻进屋邨公园滑梯下的狭小空间,她躺到地垫上,满自豪的认为别人会看不见。然后很快便进入发呆状态。镜头后有人问:你现在做什么?她答:“我在思考自己以后。”

我们都曾经年轻躁动不安,但时日久远了,时代也真真不同了,实在太需要认真聆听属于这个世代的少年,而不是把自己的想当然镶成定格。这是影片中我认为标志性的一幕:妈妈投诉“他们这一代真个无忧无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扭转,带他走回正轨”,同一时间,并排而坐的廿四岁的儿子Paul,急切地向镜头摆出抓狂姿态,欲辩无从。

张经纬的电影虽然在2014年开始拍摄,但对于政治低气压着墨不多,据说不是导演故意回避:纪录片一直追随着少年们的关注前行。

也许,世代之间的沟通失效实属无可避免,但在此时此地的香港,特别是经历黄蓝之争后,那种难以理解、欲辩无从的焗促感,史无前例的强烈。而对于哪里才是桥,我们没有把握。张经纬的电影虽然在2014年开始拍摄,但对于政治低气压着墨不多,据说不是导演故意回避:纪录片一直追随着少年们的关注前行。

最后想回应片中一位爸爸的话:“小朋友当然要快乐,长大后哪里还可以这样开心?”这也是大人不经意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相信这话背后一定是善意的,但想深一层却认真凄凉。如果只有童年值得快乐,这样的人生还能活吗?难怪十六岁的高材生Angel说:青春有限,一旦错过,人生只余浑噩。她说着说着,竟尔哭了。这个爱思考的女孩对自己好不严苛,在别人的期待与自己的追求之间,激烈拉扯。

我想说,少年之后,还有人生。我四十最快乐,以后更快乐也未尝不可。也盼望片中少年们,也都有属于他们这一个世代的快乐。

(注:标题为编辑所拟,原文标题为“少年之后,还有人生”)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