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银行风控不足,中国票据风险案接连曝光

刊登于 2016-01-31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也在本周曝出涉及近10亿人民币的票据套现事件。摄:DA QING / IMAGINECHINA
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也在本周曝出涉及近10亿人民币的票据套现事件。

继上周中国农业银行的票据风险案震惊市场后,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也在本周曝出涉及近10亿人民币的票据套现事件。据财新网引述消息人士称,涉事的杭州票据中介与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有长期合作关系,本已约定好利率和出票规模,也联系好了开票企业。

尽管事件在近期曝光,但套现行为主要发生在2015年5月到7月间。当时,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一名员工通过伪造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获取了银行承兑汇票。随后嫌疑人多次利用相关承兑汇票贴现,涉及风险资金额高达9.69亿元人民币。媒体报导称,贴现资金被用到股市投资中,后因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股市下跌才暴露出来。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相应资金和相关资产也已被冻结。

我行还在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资金追查工作,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

中信银行媒介负责人

就在上周,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也爆出类似案例。1月22日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北京分行的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金额39.15亿元。据悉,2名银行员工将保险柜中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提前贴现,保险柜中的票据则被换成报纸。有银行风控部门的人士表示,票据回购业务涉及计财部门、柜台部门、信贷部门等至少四个部门,只有串联才可以违规操作,涉案者恐怕不只2人,“这是典型的内外勾结的操作风险”。

2015年股灾爆发前,不少资金借道票据融资进入股市,股灾后票据套现进行的场外配资多出现大笔亏损。有分析指,这类现象在江浙一带非常普遍,目前暴露出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股市波动、实体经济下行,此类票据风险案或许会不断曝光。

201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曾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称相关金融机构办理票据业务时存在“不审慎行为”,要求银行审查票据融资业务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与风险。

银监会的通知加上接连出现的票据套现案,令各大机构十分紧张。据财新网的报导,中国五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的票据业务均因内部排查停顿,这也给市场的流动性带来一定影响,银行间资金随之变得紧张。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55%的银行承兑汇票并未贴现。这意味着大量票据游离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外,也因而催生了票据加快流转的中介。业内人士表示,这就相当于一个场外的债券市场。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票据在发达经济体中是重要的融资工具,但国内市场并不承认票据的融资属性。加上票据市场经过多道人工交付验收环节、票据电子化占比较低,每个人工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发展电子票据可以有效解决透明度和道德风险问题。但电子票据灵活性不如纸质票据,容易受到监管而且贴现利率较高,因此接受程度仍然较低。

70 亿人民币
根据财新网报导,消息人士透露农业银行北京分行2015年违规进行票据回购的规模累计达到70亿人民币。

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收到的未到期承兑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先向银行贴付利息,银行以票面余额扣除贴现利息后的票款付给收款人,汇票到期时,银行凭票向承兑人收取现款。就客户而言,贴现即贴息取现。一般地讲,用于贴现的商业汇票主要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资料来自MBA智库百科)

来源:财新网南华早报界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