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巴黎气候大会有望达成新协定吗?

刊登于 2015-12-01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举行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摄:Evan Vucci/AP Photo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举行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于11月30日在巴黎正式开幕,来自全球195个国家的领袖或代表,将在为期12天的会期内为2020年后国际气候治理作出计划,寻求达成首个具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定,避免气候变化导致灾难后果。

大会东道主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称,目前已到了关键的转捩点,达成全球协定关系到世界和平。他形容气候变化与恐怖主义为全球正面临的两大挑战,而且两者息息相关,“必须确保人类后代生活在一个免于恐惧及灾难威胁的地球”。

从来没有一场国际会议的成败风险如此之高,因为我们谈的是地球的未来,生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人类的希望。

法国总统奥朗德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如果要在未来10年内限制全球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不超过摄氏2度,各国必须更团结,“走得更远、更快”。包括菲律宾、马尔代夫、哥斯达黎加等43个岛国、沿海国家,更在大会上提出将目标定在上升不多于摄氏1.5度。尽管如此,外界预料本次大会最大的分歧,可能在于各国还是会向国内情况妥协,无法达成具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分析指,美国奥巴马政府不愿意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定与跟其本土政治有关。假如协定具法律约束力,在美国国内必须由国会批准通过,但由于国会由共和党占多数议席,法案很难获得通过。

至于中国、印度等,则一直坚称自身为发展中国家,应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去落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演讲中强调,“应该让每个国家自行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发达国家需要为气候变化付出代价,并尊重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目前,已有占全球碳排放达90%的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评论认为,让各国自行制定减排方案,可以减少谈判压力,但效果难与一份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相提并论。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回圈低碳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目前,中国大陆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近30%,而美国则占约16%。作为世界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美元首趁气候大会期间会晤,并承诺就本次大会能落实国际协定以及长远气候问题展开合作。奥巴马指,美中在气候议题上作出协调能收得丰富成果,全球国家都正跟随美中两国的步伐;习近平则说,气候变迁是全球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在当前形势下,中美要把握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及合作共赢原则。

习近平在大会演讲中,强调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中,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今后会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又称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4%,数量增幅也占全球增量逾四成,并形容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他又承诺,中国在2030年之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顶峰,届时也会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

2.7 - 3 °C
据BBC引述多项科学研究显示,在最乐观评估下,现有国际减排目标可以在2100年使全球气温保持较工业革命前高出摄氏2.7至3度。

声音

这次峰会的目标是达成具有约束力的联合国框架,以及具有约束力的审核机制。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

对于全球经济和工业系统加速灭绝、沙漠化、土壤耗损、生态劣化、河流海洋酸化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气候变迁,我们深感忧虑……简言之,我们正在快速侵蚀地球的生命供应系统。

包括冰岛歌手Björk、英国歌手David Bowie、英国作家Ian McEwan等逾300位国际文艺界人士联署公开信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气候变暖使农业热量资源增加,利于种植制度调整,中晚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但不利影响更明显和突出,部分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降低、耕地品质下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农业灾害加重。此外,气候变化也加速了水回圈过程,引起了水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如造成暴雨、强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中国大陆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巢清尘

温室气体

或称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自然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H2O),水气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26%,其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又称笑气,N2O)、以及人造温室气体氯氟碳化物(CFCs)、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纵使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拿走,自从工业革命起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仍然导致大气层内二氧化碳浓度由280ppm上升至400ppm。(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BBC中文网澎湃联合新闻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