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陈炳钊《午睡》:发一场清醒大梦

端传媒记者 王菡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5-12-01

图片由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提供
图片由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提供

当社会运动告一段路,人从街头张力中松弛下来,回到日常生活,身心疲惫。一段休整后,有人像抛却前尘往事一样,割断记忆;有人载浮载沉,投入新的梦境;有人困在原地失语;有人愿意分享些什么,启示后来人……香港前进进戏剧工作坊艺术总监陈炳钊,带来新作品《午睡》。七八十年代的社会运动是背景,核心是每个人的混沌与清醒,真实与梦境。

梦境从来不是思维真空,它反而能反映更深层的焦虑、心理机制,连接记忆与现实。故事发生在1984年,经历过学运的两兄弟久别重逢,不同的人生轨迹交错,两人在记忆和展望里角力。兄长昊,投身电影业做编剧,他总是忙碌、清醒地工作;弟弟曦从欧洲回到香港,认不出这个纸醉金迷快速发展的城市,常常蜷缩在沙发上午睡,在梦境中反刍过去的理想主义。

从七十年代的火红学运,八十年代的失语断层,走到雨伞运动过后的当下,每一次抗争好像都由头来过,历史总是面目模糊。陈炳钊三十年前已经写下《午睡》的剧本初稿,“当时更多是抒发个人情绪,但写完觉得很多东西没讲出来。”陈炳钊说。雨伞运动之后,他打算重新拿出这个故事。如果三十年前创作这个剧本,关心的是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不被时代吞噬,以创作造梦,那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表达的更多是如何从睡眠中醒过来,放弃一个梦,投入更清醒的状态。

“我不是讲怀旧。”陈炳钊说。陈炳钊是八十年代社会运动的亲历者,如何面对过去的经历,感受发生过的矛盾与断裂,对他来说更为重要。“雨伞运动让我觉得年轻一代必须做自己,找自己的方法。”陈炳钊说。他也明白回应当下,把过去和现在对照、扣连,是必须面对的创作焦虑。但他觉得不必刻意如此。每个个体,每一代人的成长、独立都是漫长的过程。他希望这部戏能带观众慢慢进入八十年代的氛围,也许大家发过同样的梦。至于舞台布景、人物对白是不是完全和八十年代一样,并不是重点。

《午睡》当中的人物,有艺术家、作家。与七十年代,组织“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保钓运动”、“反贪污运动”的学运大佬比起来,他们虽然也经历社会运动,但从来不是核心人物。而面对核心人物的不同阵营(爱国主义的“国粹派”、强调香港本土的“社会派”、托洛茨基派等等),如何做自己,才是更重要的。弟弟曦代表了这种寻找自己的状态,最后两兄弟如何和解,也是陈炳钊想表达的重点。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新文本戏剧节2015-16:《午睡》”

日期:2016年1月08-10日

地点:香港大会堂剧院 中环爱丁堡广场5号

票价:HK$200,HK$240

网址:www.onandon.org.hk/newwriting2015/nap.html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