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杂志现场:全宇宙第一本街道刊物

这本号称“全球首创街道特刊”的《正兴闻》,以“全球视野最窄、野心最大、内心最澎湃”标语为号召,不仅写街上的奇人轶事,也写街坊店家们故事。

刊登于 2015-11-28

各期《正兴闻》草创时期的打样,当中包括三位素人阿嬷的封面。摄:张国耀/端传媒
各期《正兴闻》草创时期的打样,当中包括三位素人阿嬷的封面。

前些日子受到登革热冲击的台南,观光人潮明显变少,台南市观光局于是找来四位年纪加起来快超过三百岁的在地阿嬷们拍广告;眼尖的台南在地人或许会觉得当中几位阿嬷有些面熟,原来他们是来自台南正兴街的“正兴三姝”:丰发黑轮的代表蔡郭明珠、N23度工夫茶的代表曾黄玉霞与泰成水果老板娘蔡惠玲。

其实这三位素人阿嬷曾登上这条街发表的《正兴闻》杂志封面,三人手持丸子、香肠等小食的可爱模样,经网友疯转,成了台南红人的新新代表。不久前,这三位阿嬷也才配合《正兴闻》第三期的发刊活动,在街道上举办了一场演唱会与“正兴三姝”签名见面会,上百人潮涌入,还因此成了媒体报导焦点与街头巷尾的话题。

捧红三位阿嬷、创办这本杂志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以街上店家“彩虹来了”老板高耀威为首,众人群策群力用一本杂志活络了整个街区,也让高龄阿嬷们重新感受青春的活力。这本号称“全球首创街道特刊”的《正兴闻》,以“全球视野最窄、野心最大、内心最澎湃”标语为号召,杂志内确实也以正兴街上大小琐事为主,不仅写街上的奇人轶事,也写街坊店家们故事。

高耀威和邻居奶奶讨论近期发生的大小事。摄:张国耀/端传媒
高耀威和邻居奶奶讨论近期发生的大小事。

领军的总编辑高耀威是从基隆移居来此的新移民,当年也是这条街的开垦先锋之一,他说自己刚搬来的时候,“街上只见废弃的老屋及里头居住的老人家们”。后来他选择在这条有些荒凉的街道上开设服饰专卖店,周遭善良的街坊常常担心他撑不下去,就在这样相互关心的过程中,双方培养出深厚情感,等到小满食堂、蜷尾家甘味处、IORI茶屋等年轻店家相继进驻后,大家志同道合,携手与老街坊共同产下这本爱的结晶。

《正兴闻》成功创刊后,高耀威也几乎成了这条街的地下街长,市长、区长、经发局、观光局、文化局等不断上门拜访,街坊邻居想到柴米油盐般大小事也往他那去,就连正兴街呼朋引伴号召出游,也是由他带团,常常挤满一整台游览车。

采访当日,他登高一呼,参与第三期刊物制作的八位街坊,包括负责视觉设计的徐小三、张文彦、林佳莹、林静怡、吴立卓、日文翻译黄宥琳,以及拍摄封面的陈怡良等人,都暂时抛下手正在开的店、手头上正在忙的事,抽空受访畅谈素人办杂志的甘苦谈。

高耀威在小型会议室跟大学生讨论未来合作事宜。摄:张国耀/端传媒
高耀威在小型会议室跟大学生讨论未来合作事宜。

幽默、恶搞,是《正兴闻》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他们曾以“松浦鱼太郎”的概念,戏仿日本杂志《BRUTUS》某期以作家松浦弥太郎为专题的封面。同样揶揄的趣味,也反映在第二期的《正兴闻》,当期封面参考台湾曾红极一时“闪亮三姐妹”专辑,精心打造出“正兴三姝”版封面,令人莞尔的台式幽默与台式语汇,拉近了杂志与读者间的距离,也让《正兴闻》迎来空前的注意,短短一个月内,三千本的《正兴闻》销售一空。

杂志迅速打开知名度,在网路上自然也招来不少酸民负评,《正兴闻》却在此时祭出奇招,推出“失败者”特别企划,以退为进地反省邻里,也要众人反省自己,跌破众人眼镜。小满食堂的老板吴卓立还以发音雷同的“失败的人”与“spiderman”(蜘蛛人)为基本概念,设计出街坊站在街头“重现”假面超人的杂志封面,延续了《正兴闻》一贯“不正经”的创作精神。

“正兴街本来就不是条按照正常程序办事的街道,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做杂志而特别做什么,因此所有过程都是自然而然的。”Fire手创鞄革的张文彦这么说着《正兴闻》,也道出一股学也学不来的生活感及自然不造作。张文彦更以杂志内随处可见的“大合照”为例,认为《正兴闻》就是居民生活的集结,他笑说,现在活动办完后,大家都会自动集合留下一张合影,也成了正兴街的“生活习惯”。

《正兴闻》创办人高耀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摄:张国耀/端传媒
《正兴闻》创办人高耀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

在外人的眼光看来,《正兴闻》或许是本充满笑料的不正经杂志,但不正经的背后,却隐藏着街上居民的“浪漫憧憬”。高耀威提到:“《正兴闻》中的部分单元,就是希望能够开启对话及改变现况”,他说的是〈伪里长〉单元,提供邻居以专栏的形式书写,是一条能跟当地里长对话的另类沟通管道,无论是施政建议或改善作业体系,都希望借此能达到真正的官与民对话。

小满食堂的吴立卓也曾加入专栏写作行列,书写他向来最看不过去的过节送礼的习俗,并反应时代不同了,建议里长逢年过节送礼的习惯,是否应该也有所不同。

“这不单单只是正兴街里长的问题,而是全台湾七千多个里长的问题,沟通并不确切。”高耀威说,虽然现在得不到正面回应,〈伪里长〉单元已然决定在第三期转以〈城市的反省〉单元取代,而《正兴闻》仍会在杂志不定期推出“打脸”单元,因为这才符合正兴街的精神:寻找颠覆现状、改善现况的可能性。

或许是因为怀抱着这样的理想性,《正兴闻》幕后编辑团队全是义务投入这份工作,并甘愿将杂志盈余全数作为活络街道的活动经费之用。小满食堂的老板娘、同时也是设计师的林静怡将自己的工作与《正兴闻》制作过程两相比较说,“当你知道做这本杂志最终的目的是回馈社区,就会觉得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正兴闻》自第二期起,也自行透过日文翻译跨海发行,明年还将与京都市内一条相似手法推动社造的街道进行交流活动。谁能想得到一条老街、一群热心街坊与一本杂志,竟能成为凝聚社区营造的最佳典范,甚至因此扬名国外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