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李惠仁专访:苹果的棱镜效应

纪录片《苹果的滋味》梳理台湾壹传媒十年起伏,端传媒专访导演李惠仁,谈他眼中两岸三地的媒体环境和新闻自由。

端传媒记者 王菡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5-10-12

香港苹果日报办公室门外。摄: Tyrone Siu/ Reuters
香港苹果日报办公室门外。

2015年华语纪录片节举办,台湾纪录片导演李惠仁,带来作品《苹果的滋味》,梳理黎智英和壹传媒在台湾十年起伏生死。

电视新闻记者出身的李惠仁,2011年让观众记住了《不能戳的秘密》。这部调查报导式议题纪录片历时八年调查,揭露了台湾防疫系统的责任缺失。他用最直接的镜头,戳破行政官僚涉嫌隐匿禽流感疫情的秘密。

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台湾壹传媒,不过主角却不是黎智英,而是十年来的台湾媒体生态。从进驻台湾就不断被骂的“毒苹果”,反而成了新闻自由的试金石。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三地媒体环境的前世今生有的互为镜像,有的纠缠不清。

黎智英的壹传媒在香港发迹,其影响力传统左派报纸完全望尘莫及。2001年,台湾《壹周刊》正式面世。从政要富贾到艺人明星,起底踢爆一视同仁。台湾传统大报对壹传媒一面大加鞑伐,一面在市场压力下纷纷效法。调查伦理,新闻道德这些老生常谈之外,鲜有人愿意正视,台湾解严之后的新闻自由其实非常脆弱,各种势力在媒体的置入性行销从未远离。谁的面子都不买,一心只念生意经的香港人黎智英,反而成了自由斗士,对标榜民主自由的台湾,不啻为一种讽刺。

打破线性思维的李惠仁,没有采用传统的故事线索去架构整个影片。壹传媒牵涉的法庭案、社会运动现场、听证会......他极力还原每一个新闻现场。分段叙述、紧凑的节奏感,呈现出台湾人对“毒苹果”的爱恨交集。

《苹果的滋味》片头向因言获罪的中国大陆记者高瑜致敬。在今天,新闻的本质意味着什么,香港、台湾、中国大陆追求新闻自由的成本有多大?

端传媒记者专访导演李惠仁,谈他眼中两岸三地的媒体环境和新闻自由。以下是访谈摘要: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

李惠仁(以下简称“李”):透过分析苹果,看到台湾媒体十年生态。看到中港台三地新闻自由相关的状况,凸显出那种荒谬性。一个没有民主自由的国家,记者因为说真话被关;而一个所谓自由民主的国家,新闻业却各种被收买,自我审查;当台湾媒体的公众信任度下降,却是一个来自香港的“真小人”成了捍卫新闻自由的大英雄。那为什么这么多年,台湾没有人谴责这些传统大报的伪君子。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壹传媒,的确,它有很多问题,但它被指责的问题,那些伪君子媒体都有在跟风做,为什么他们没有被指责。

端:从2011年11月开始拍摄,到2015年完成,四年间你对壹传媒和黎智英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李:拍片之前有做过很多研究,关于壹传媒的书,它的公司年报,我都看过。我想看到的轨迹是,从2000年壹传媒到台湾,到2011年黎智英灰心要离开,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我并不是想要关注黎智英本身,而是想借此讨论台湾这十年的状况。黎智英是一个镜子。

端:剪辑选择材料的时候有哪些取舍?

李:我原本的初剪是四个小时。黎智英的访谈里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说他没有新闻理想,谈理想很奢侈,另一方面又说反共不是生意,是不能卖的。更多关于他身上的复杂我放在番外篇,没有作为主要部分处理。还有台湾电视台记者立场的随波逐流,也是很想探讨,但还是碍于时间关系就先剪掉了。

所谓口味“清淡的”调查报导,主要是为了比较高端、精品广告主需求。

端:壹传媒在台湾的策略有哪些特点?

李:壹传媒在台湾玩腥膻色是其中一个策略,另一个就是“自由”。跟其他台湾媒体比,在“自由”这一点做的是最好的。不会有人干预,不会有置入性行销,不会因为被爆的是老板的朋友、高官就不报。这是苹果最厉害的。对读者来说这一点还是有吸引力的。

在我拍摄的过程中,他们编辑部,当天什么上头版,是编辑会议大家投票。总编辑也没有一票否决权,只是负责最后下标题。苹果其实有做很多调查报导,比如踢爆黑心床垫这种,但这种头条,读者并不买账。如果完全按照读者口味,就不会放这个。

片中有采访马维敏(编按:台湾《苹果日报》总编辑),他的说法也没错。他说之所以会有调查报导做头条,因为读者吃多了麻辣锅也需要清淡的,虽然苹果的拼盘大部分是腥膻色这种辣的。但这并没有讲出重点。重点还是在广告。所谓口味“清淡的”调查报导,主要是为了比较高端、精品广告主需求。这正正体现了平台经营的拼盘概念。他们主打麻辣,其他媒体可能主导其他口味。但其实做拼盘的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苹果内部副总编辑抢版面是一个技巧。清淡的调查报导怎么上头条,如果今天没有重磅突发、很厉害的煽色腥内容,副总编就会出来提他的调查报导。所以他很会选择时机,要保障他的同仁能上头版,就不要直接冲撞。苹果内部的team还蛮平等的,调查中心、娱乐记者地位都是比较平等的。苹果内部不会通过权力去实现拼盘,能保障采编自由。

端:中国因素对香港和台湾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李:中国对香港来说是“恶婆婆”,对台湾来说是“恶邻居”。台湾、香港的媒体都充满了各种政治力量介入、干预。但在台湾,这种影响还会遮掩,比如台商拐了几个弯才来影响。蔡衍明即使用经济力量影响、垄断,但他也不算那么直接的。在香港的干预更直接,施加的压力比台湾更大。毕竟香港不是主权独立的,所以被干扰、操控更容易。

人类的欲望不止是快速信息可以满足的。我相信深度报导一定有需要。

端:台湾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情况如何?

李:现在网络平台有非常多即时新闻,大家都在做,要冲点击率,也是为了给广告商证明受众很广。但是,人类的欲望不止是快速信息可以满足的。我相信深度报导一定有需要。比如电视,第一现场的画面一定有人看,这个被满足了。但是对于比较深度的调查,画面美感的需求,是不会降低的。所以更好的摄影、说故事的方式,这是不会消失的。但我觉得这两者要分流。

独立记者写长文章,但如果要做一个平台完全是长文章、深度报导,就会很难,点击率就会比较低,也没办法经营。所以才要拼盘,各种层次、类型的产出都要,这个很必要,才能维持日常营运。但独立记者也不适合去做短平快的东西,精力有限。独立记者和平台需要合作。

台湾苹果现在就和很多非主流的独立记者合作,把他们的文章拿去用。比如转载苦劳网的文章。他们还在募集伙伴,可能之后会谈到如何做广告分成盈利。不管苹果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有人经营平台,还是重要的,必要的。比如我自己做报导,也要找各种渠道发挥最大效益。不得不和主流媒体合作,自己的传播渠道还是太有限。

传统电视业者以为只要把原来的内容放上YouTube就好了,这种思维太老旧了。线性思维没有转成非线性思维。

端:台湾媒体是否开始重新洗牌,新媒体怎么影响这种变化?

李:全世界来看,数位媒体发展之下传统媒体还是有一定影响力,比如议题设置。但网路媒体的渗透力量很大。台湾所有的媒体都在思索要怎么办,都在找一个新的盈利模式。

当初黎智英在台湾想要做电视也是看到这一点,虽然各种干扰之下没有做成。 但壹传媒在台湾适应新媒体这方面仍然是跑得最快的。台湾的有线电视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我自己以前是电视记者,传统电视业者以为只要把原来的内容放上YouTube就好了,这种思维太老旧了。线性思维没有转成非线性思维。

台湾到目前还是通过有线系统才能看到电视。每月缴费才能订到节目,系统就开始分配给频道供应商。这种授权还是有影响。我的学生、年轻人几乎都不看电视。所以我们看五年、十年后,有线电视系统并不乐观。但做电视的思维没有转向,到时候如果真的危机,就没办法了。

台湾广告商还是觉得在电视上做广告利润很高。等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花了很多钱但作用不大,就会开始改变投放广告的平台。板块挪移其实变化很快。网络媒体平台虽然现在还不是广告商最看重的,但接下来局势翻转是肯定的。只是大家还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点。

苹果的滋味

李惠仁

台湾 / 2015 / 118 min

国语对白,中英文字幕

预告片:https://youtu.be/M7KnMELfjc8?list=PLzZjsLxD83MHC-bTNxdd3uFTdu6uZXjOS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