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杂志现场:无人知晓的桃园心事

你可能路过好多次,却从不曾真正造访它。《夭夭》说的是桃园,同时也是新世代青年如何改变故乡的故事。

刊登于 2015-10-01

#独立出版

有一间我非常喜爱、开在稻田里的店铺,是由一对七年级小夫妻巧手将废弃已久的卡拉OK店,改造成有着迷人庭院与大量木造书架的独立书店;这间有“北台湾最美书店”之称的“晴耕雨读小书院”并不在台北,而是位处对许多人而言略显陌生的桃园。

晴耕雨读小书院的背后,原来藏着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小夫妻在正值事业起步的年纪,决心辞去都会区高速运转的工作,返乡编织自己的梦想。事实上,像他们这样的桃园人,这两三年不断地增加。

年轻而活跃的出版人陈夏民,也选择了相似的道路。在异乡生活多年的他,返乡创立独立出版社“逗点文创结社”,更以桃园为基地,凝聚其他在地艺文团体的力量,共同策划出地方志《夭夭》。

陈夏民与他的夭夭杂志于即将开幕的读字书店前。摄:赵豫中/端传媒
陈夏民与他的夭夭杂志于即将开幕的读字书店前。

提及桃园,不少人脑海立刻浮现的是桃园机场及工业城。实际走访一趟桃园,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样貌早有了显著改变,东南亚新移工群聚,让城内的文化与生活形态更加多元丰富,在地青年返乡潮的发酵,也逐渐形成文化聚落,居住在此的居民脸上开始多了几分骄傲,喜欢独立书店、风格咖啡馆、特色小店的年轻人,再也不用整天往台北跑。

《夭夭》纪录的,正是转变中的桃园。

1980年出生桃园的陈夏民,曾有一段久居他城的生活,自大学起,有八年的时光在花莲东华大学进修,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他又北上工作,开始了往返台北、桃园两地之间的生活。直到六年前,他毅然决然地搬离出版的中心台北,迁回改变日趋剧烈的桃园。

搬回桃园后的陈夏民,努力让一个离出版中心有点距离的出版社,在文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脑袋灵活的他,曾利用拍摄氛围式微电影、邀请诗人作家全台走透透的特殊行销手法,让在文学圈长期被漠视的诗集,有了发声与赢得目光的机会。他也曾与“一人出版社”的总编辑刘霁合作,以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分别出版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文豪海明威及费兹杰罗的经典之作,成功创造不少话题。

出版之外,他还跟同是返乡青年、“只是光影”咖啡馆的经营者共同创办独立志《夭夭》,希望透过这本刊物扭转“桃园是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陈夏民与他所出版的夭夭杂志。摄:赵豫中/端传媒
陈夏民与他所出版的夭夭杂志。

自2013年7月创刊的《夭夭》,以季刊发行,刊名出自《诗经》的桃之夭夭,刻意将“桃”字消去,引“夭夭”为名。关于命名,陈夏民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乍看之下,不知刊物从何地而来,却在细嚼慢咽后,才发现它的出处来自桃园。

《夭夭》的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以桃园为出发点,广含生活、旅行、艺文、环境议题,例如大桃园散步路线、独立书店、有机农场巡礼等,开本接近一手可轻易掌握的文库开本。原来只印两千份供免费拿取,第六期后因拿到文化部的补助,得以迈向一万册的高发行量。

独立刊物没有庞大的编辑团队支撑,陈夏民经常得一人兼三人用,校长兼撞钟,自己也得跳下来书写。他在专栏“在大吃大喝的人生整理魔法”中,鼓励众人投书人生疑惑,再以隐藏版美食疗愈人心。

这单元总是让我想到有一阵子爱不释手的书籍《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作者提姆.哈福特在《金融时报》专栏中,以经济学替人解答生活上的疑惑,包括爱情、亲子关系、及生死问题,陈夏民则形似以美食如法炮制,令人莞尔。

《夭夭》以大量人物故事捕捉桃园青年世代的转变,同时不忘见证老一辈人的眷村回忆,两者堆砌成一幅堪称完整的桃园人面貌。

许多如陈夏民般的归乡游子,在外闯荡一番后才看见家乡的美好,《夭夭》里头记录了不少这样的故事。例如经营家传150年老屋“源古本铺”的古正君,曾因为受不了老家落后生活,四处在异地走跳,直到有天在飞机上读到日本作家介绍桃园大溪的文章,让她讶异于故乡的美,又接续一场上海城市行销计划,第一个讨论的成功案例竟是她祖传的百年家屋,种种的巧合,让她最终决心返乡。

古正君也提及蒋勋所着的《天地有大美》如何启蒙她,不仅让她开始替家屋规划节气活动,更替爱讲故事的老人们家打造舞台,邀请茶道师父上门举办茶席活动等,俨然成了百年老屋最称职的守护者。

又或者,接续在太阳花学运后,三位于桃园出生的政治素人王浩宇、汤琳翔、罗岳峰返乡投入九合一选举,以参选议员的方式为公民服务。三人之中,最后虽然只有以经营“我是中坜人”网站的王浩宇当选,却仍能从三人的言谈之间,察觉年轻世代对于故乡的抱负与使命。

桃园毕竟还是眷村的大本营,每期的《夭夭》都会寻访曾在眷村居住的老一辈人物,这同时也是陈夏民最喜爱的单元。陈夏民与我分享了一个小插曲:《夭夭》曾访谈过一位高龄88岁的老先生,正当陈夏民在电脑前校稿时,他的母亲竟认出照片中的受访者是自己的小学老师,陈夏民大呼巧合之外,这才意识到,《夭夭》一路下来耕耘的无非是“挖掘与保存桃园的记忆。”

陈夏民与其工作伙伴正在为即将开幕的读字书店做准备。摄:赵豫中/端传媒
陈夏民与其工作伙伴正在为即将开幕的读字书店做准备。

与其说《夭夭》是陈夏民一人的心血结晶,不如说它是桃园在地文化力量的集结更为精确。因为除了陈夏民的全心投入,左邻右舍也纷纷贡献一己之力,才让这本刊物有了丰硕的成果。已臻成熟《夭夭》于是决定在2015年11月起,以贩售代替过去的免费发送。

看准渐渐汇集各方人才的桃园,这一刻最需要的是尽情发挥的平台,陈夏民在《夭夭》之后的下一步,是开设独立书店“读字书店”。陈夏民希望这间书店能扮演吸引文化资源进入桃园,同时将之整合运用的平台,然后再把桃园在地创作能量转发出去。

像是如鱼得水般,找到一种“共赢共享的创业状态”,或许是陈夏民这辈青年世代最令人羡慕与佩服之处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