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中环保育,活化与商业化的迷思

活化中环街市是“保育中环”8个项目之一,这些旧建筑逃过清拆命运,但保育活化应否引入商业元素、一直是社会迷思。

端传媒记者 赵燕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5-10-03

中环一餐厅外望旧中环警署建筑群。摄: 林亦非/端传媒
中环一餐厅外望旧中环警署建筑群。

考虑过“拆卸重建”,计划过“加建保育”,最后香港特区的市区重建局在9月22日公布,推翻所有方案。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中央,建于1939年的古旧建筑中环街市将不会有任何加建工程。铁定的简约版本活化方案,造价预计可由15亿元减至6亿元,最快2020年完成。

这一座中环街市的设计是当年盛行的现代简约主义,街市大楼的特色是简单的横向线型,实用功能出发。1994年,中环街市部分已先被改建为中环购物廊,成为中环往返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的起点,至2003年,街市全面停用至今。

回归初期,特区政府曾研究将街市重建为商业大厦,但因未能解决商户搬迁问题而押后。直到2002年底,政府曾把中环街市所在的地皮纳入勾地表,供发展商勾出土地后拍卖。此后,社会保育的声音不断,政府遂在2009年提出,由市区重建局把它活化。

今次拍板决定,该项目完成后,除提供公共休憇空间,也会用于商业及其他用途,中环街市关注组召集人黄英琦早前接受传媒访问说:“我认为市建局应该就街市用途再作谘询,我个人则希望中环街市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市集而非商场。”

其实活化中环街市,是政府“保育中环”8个项目之一,其余还有分布在中环不同区域的前身是政府办公室的美利大厦、终审法院大楼、中环新海滨、旧中区警署建筑群、香港圣公会建筑群、中区政府合署建筑群及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这些项目在保育的社会意识下,成功逃过了清拆的命运,但保留后如何活化、应否引入商业元素、引入商业元素的比例,以至项目开放后如何界定是否成功,一直都有争议。

图:端传媒设计部

正当社会探讨中环街市,活化后会否又变为又一个在中环社区里的商场时,由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活化发展而成的PMQ元创方(简称PMQ),却在开放一年后的今天,被批评营运失败。

PMQ:达不到的美好愿景

“就像情侣分手,原因总是沟通不足,当初与管理公司没有将问题揭出来讨论,大家只是盲目地追求那个愿景,但那个愿景真的很远,变成那种当金钱花光了,也未能达到的远景。”去年进驻PMQ的香港原创设计品牌Chocolate Rain创办人麦雅端这样说。

PMQ由政府投放六亿元公帑活化,锐意打造成为本地创意中心的。麦雅端响应这号召,亦看好这里的潜力,以商户身份,去年以月租约30万元,在PMQ这座大楼地下租用近3000呎的店面,并投入200万元装修,将Chocolate Rain的主角Fatina,一个整天闭着眼睛发梦、以拼布设计的手作布娃娃带到这里,希望在这个创意艺术集中地,好好发一场美梦。不过一年多后的今天,她决定与这个地方“分手”,Chocolate Rain 9月底结业搬迁,正式告别PMQ。

中环街市。摄:王伟洪/端传媒
中环街市。
中环新海滨。摄:王伟洪/端传媒
中环新海滨。
政府合署。摄:王伟洪/端传媒
政府合署。
終審法院。摄:王伟洪/端传媒
終審法院。
圣公会建筑群。摄:王伟洪/端传媒
圣公会建筑群。
美利大厦。摄:王伟洪/端传媒
美利大厦。
旧中区警署。摄:林亦非/端传媒
旧中区警署。

最初她接受传媒访问这样说:“客源有潜力,希望可发展成像北京『798艺术区』般的创作基地,打造出一个本土品牌乐园。”PMQ元创方开业初期,吸引大批港人和游客参观,根据它们的数字,由去年4月中试业到6月21日正式开幕的两个月间,公众参观人次累计50万,连美国和日本等地的旅游杂志也有介绍,PMQ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Chocolate Rain在这里的旗舰店,主要售卖精品和家具,也有一部分用作餐厅,提供分子料理。开业初期看着骆驿不绝的人流量,麦雅端期望让更多人认识本地品牌,并透过与客人交流互动,推动香港艺术创作。但她很快发现热闹过后的寂寞:“访客坐在陈列的沙发上摆甫士拍照,照片拍好就离开了,他们真的欣赏和支持本地创作吗?”

进驻PMQ的Chocolate Rain。摄: Billy H.C. Kwok/ 端传媒
进驻PMQ的Chocolate Rain。

一年多过去了,PMQ热潮冷却,端传媒在Chocolate Rain店内采访近一个小时,走进店铺的顾客大概只有二、三十人。由于人流量太少,平日12时开店后,餐厅部分甚至不开灯,麦雅端笑言:“3时前反正没有客人,倒不如3时才开灯省省电费。”由香港走到国际,Chocolate Rain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古根汉博物馆展出,又曾与多个国际品牌合作,现时在甚至在新加坡和伦敦都有工作室,今天却要放弃香港据点PMQ。

麦雅端归纳了失败原因,就是“市场错配”。她认为她的品牌走清新少女风,主攻年轻和家庭客人,但PMQ位处中环苏豪区,区内出入的主要是附近中产区的白领商户,结果失败收场。

商业与慈善之间的暧昧定位

翻查特区立法会文件,香港政府是在 2009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将此座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目标有3个:1推动香港创意产业,2文物保育及3提供邻舍休憩用地。当年项目收到4份活化意向书,其中3份有效。经过评审后,发展局在2010年底,将项目批予非牟利机构“同心基金”发展,并成立元创方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项目。当局当时指,同心基金提出的计划,不但能够彰显建筑物的历史价值,更能让项目与区内的文物、文化和旅游景点产生协同效应。

在元创方管理有限公司营运下,PMQ元创方划出了超过一百个工作室,并以优惠租金租予新晋设计师。地下及一楼两层则是食肆及知名品牌,包括已打入国际为人熟识的Chocolate Rain、Vivienne Tam和另一个香港本地品牌GOD等,租金贴近市价。这种新晋与旧有的租户组合,原意是希望引进若干的商业元素,带旺人流。“游客先被地下几层品牌公司吸引,然后再逛上层的工作室,就可以推动本地创意艺术发展。”——这是当初的一厢情愿。

策略看似清晰,PMQ的董事局9人中,也有6人来自商界,其他3人则是联营机构香港设计中心、知专设计学院和理工大学代表。但麦雅端形容,这样的定位暧昩:“PMQ的管理方,心态上都是好人,但要做商业营运却不够快、狠、准,不像商场那些做市场推广的,但要说这是慈善方式运作吗?那又不可能是这样的租金,整件事都很暧昩和矛盾。”

到访 PMQ 的游人。摄:卢翊铭/端传媒
到访 PMQ 的游人。

商户希望推动艺术,也多做点生意,这种落差,似乎不是Chocolate Rain独有的难题。台湾家品店“设计讲”,同样以市值租金在PMQ元创方租下店铺开业。其销售及市场推广经理刘佩兰表示,开业不久,她就发现访客的矛盾正是PMQ的矛盾:“访客期望来这裹参观,来看看这里有甚么设计,而不是想为家居搜罗一些适合自己的商品,这里可能有一个Bug(落差)。”设计讲其后因应顾客的消费模式,调整了产品组合,但问题是人流量也越来越少。刘佩兰认为,PMQ元创方策划活动吸引人流时,往往对商业模式显得犹豫:“但我认为如果定位清晰,是一个有设计特色的零售点,就应该放胆去做。”

台湾经验:让当代人活用古建筑

刘佩兰指,公司在台北其中一个销售点,是位于由松山烟厂古迹活化而成的文创园区内,与PMQ元创的概念相近。但她就指出两地的管理非常不同。

有近60年历史的松山烟厂,在1998年停止运作,三年后被定为台北市定古迹。但当时烟厂日久失修,巴洛克式花园被荒烟漫草覆盖,园区建筑更面临倾颓,2009年“台北文创”与台北市政府签约,活化松烟古迹,打造文创基地。

与香港不同,园区除配合各项文创和艺文活动,亦积极举办商业成份较重的产业活动和展演,包括颁奖典礼和服装发表会等,由小众的艺术活动,到大众的商业活动如金马国际影展,都会在这里举行。而园区内新建的台北文创大楼,则引入办公室、电影院和商场等。设计讲在园区的分店就是位于台北文创大楼的商场,而刘佩兰表示,生意做得很好。

台湾一向的保育历史建筑政策,都是由当地政府推出让商业机构“认养古迹”,也就是赞助及经营这些建筑物。在台湾人心目中,活化应该是让当代人有机会在历史建筑中活动:“因为一旦让人只是把建筑物当成景点,那就只会到访一次:就像去自由神像、巴黎铁塔,去一次就不回头。”

香港发展PMQ元创方,也正是希望将历史建筑与现代人生活扣连。但刘佩兰表示,开业初期来凑热闹的人潮,似乎只将这个地方当成历史场地,来一次就够了:“相对而言,台湾社会对活化项目的支持度很高,并且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是只去参观一次。”

她举例,台北文创大楼的管理公司也会提早策划活动并与商户配合,好让商户在产品策略和营销方案上作出部署,推动消费。刘佩兰表示,他们亦曾经向PMQ提出类同方案,PMQ管理方却显得犹豫:“他们似乎背负压力,怕被指官商勾结,所以很犹豫做商业活动,用广东话说就是窒住窒住(突然停住)。”

香港迷思:活化不能商业化?

以商业模式运作,收入用于修复古迹,这种程度的商业元素,正是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学部主任李浩然眼中,活化项目要能自负盈亏的要素。李浩然是文物建筑保育专家,参与香港不少大型活化项目,他却不能理解,为何香港社会不接受,活化项目中有商业元素:“项目运作如维修甚至水电等都要开支,商业运作就是确保能够赚钱,再将收入投放到项目的营运,让项目在财政上自给自足。”加上PMQ元创方旨在推动创意产业,集合新晋设计师在这里开店,推销产品和推广品牌,“本身商业成份就相当重,怎可能不是商业呢?”

香港社会堕入活化不能商业化的迷思,但李浩然表示,以商业模式营运活化项目,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做法,例如英国的历史建筑,不少会用作酒店、零售、办公室等,社会的接受程度却高得多。近在上海,也有以商业模式运作而取得成功的活化项目,其中一个就是红坊创意产业园,李浩然也经常带学生到当地考察。红坊从前是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项目经活化后,提供展览场地让艺术家举办活动,吸引外国美术馆和画廊采购。部分厂房则租予国际级设计师作为办公室,包括日本和欧洲知名品牌,增加租金收入。

在整个运作上,李浩然认为最成功的,是红坊要求租用厂房的国际品牌,除了支付租金外,还要提供装置艺术展品,放在园区中央位置的草地,作为提供场地租用的交换条件之一:“所以这里长期都有高质素的展品,而这里更是公共空间,所有人都可以享用。”

李浩然同时强调,商业化不是活化的唯一方式,外国也有活化项目,以慈善方式或信托基金形式运作,香港在商业与慈善之间,却似乎往往拿不定主意:“除非是慈善项目,政府不断拨款,否则项目就一定要有赚钱能力,才能自负盈亏,现时社会要求PMQ元创方自给自足,却又不能以商业模式去推动,那是要求别人飞,但又不给他一对翼,是非常怪胎的一件事。”

近日有报导指,PMQ元创方首年亏蚀过千万元,管理公司其后发表声明,指首年财务报表仍在审计中,但外界普遍预期会出现亏蚀。端传媒由9月10日起,多次邀请PMQ接受访问,但PMQ都未能安排访问,也未能就人流、财务、结业商铺数目,以及管理营运策略上作出回覆。

李永达于中环元创坊 PMQ 游览。摄:卢翊铭/端传媒
李永达于中环元创坊 PMQ 游览。

商业与艺术的天秤怎么摆?

2011年立法会讨论拨款发展这个项目时,时任立法会议员的李永达,已经关注PMQ元创方能否自负盈亏。他当时在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上指出,位于石硖尾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同样以活化工厂大厦推动本地艺术文化,但一直要依靠赛马会捐款,质疑PMQ元创方长远能否收支平衡。

9月18日星期五的傍晚,端传媒便邀请李永达参观PMQ元创方,这次也是他首次踏足他曾参与批出拨款的项目。逛过PMQ元创方的商店后,李永达在其中一层的走廊接受访问,大约二十分钟期间,一直没有人经过。他说:“个人不会期望这里很短时间内很旺场,但PMQ元创方始终位于中环边缘,如果拥有这样的地理优势,仍然不能吸引更多人流量,长远财政就有忧虑。”

李永达表示,自己由中环港铁站走到PMQ元创方,沿途经过苏豪区的酒吧,由于是星期五接近下班时间,酒吧已开始有人聚集,但想不到只隔一条马路,元创方却显得如此冷清。他这样说:“6亿元虽然很多,但经验看到,如果不能在配套上做得更好,投放的金钱所能带来的效益,其实可以较预期低很多。”

继PMQ元创方后,香港下一个以活化建筑,推动创意艺术产业的项目,将会是中环警署建筑群。建筑群包括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等法定古迹,部分建筑物始建于殖民统治初期,体现香港早期发展。活化后项目会以非牟利模式营运,用作展示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的艺术、电影、摄影、音乐、表演艺术和设计作品。

保育专家李浩然,多年来都有跟进中区警署建筑群的活化项目,他指项目如何在商业和非商业之间取得平衡,一直都有争议:“90年代讨论时,最初是提出纯商业运作,但社会有很多反对声音。后来有人愿意捐出一笔款项,提出纯慈善运作,但算一算,发现3年就会花光那笔钱,所以还是不行。”

经过多年讨论,最终方案是30万平方呎的总建筑面积中,有约37%用于文物欣赏及当代艺术,36%用于公众通道及建筑设施,其余27%用作商业用途,包括餐馆、咖啡室、商店和艺廊,收入会用作支持建筑群的公众活动。这次商业与艺术的天秤,是否终于找到平衡点呢?

中区警署建筑群明年下半年对外开放,自有分晓。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