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后中年男人的开场白

像黄伟文为陈奕迅《苦瓜》写的歌词:“大概今生有些事 / 是提早都不可以 / 明白其妙处”……

刊登于 2015-09-22

[中年] 中年男人尝试了解“中年”这回事

人到中年,有很多遗憾, 爱情的遗憾是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口, 偶尔渗血,才感觉良好。 ──叶七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剧照)
人到中年,有很多遗憾, 爱情的遗憾是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口, 偶尔渗血,才感觉良好。 ──叶七城

我打算在这里写一些关于“中年”的东西。我想了许久栏目的名称,没有一个完全满意的:“哀乐中年”太悲、“人到中年万事休”太伤感……最后决定用“中年”,简单的两个字,留点空间给自己吧。

“中年”是件很奇妙的事,妙处是当人未到中年,是不会明白的,像黄伟文为陈奕迅《苦瓜》写的歌词:“大概今生有些事 / 是提早都不可以 / 明白其妙处”,只有“却在某萧瑟晚秋深夜 / 忽尔明了了 / 而黄叶便碎落”。

忽尔明了了──“中年”是没有法定标准; 根据香港法例,18岁便是成年人,代表在很多事情上有自主权,当然也需要承担决定带来的责任。一般来说,我们觉得30岁便算是中年,这和孔子说“三十而立”不无关系,“立”并非狭义的“成家立室”,而是包括确立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古代人不像现代人那么长命,大概只有60岁寿命(70则是“古来稀”了),30岁刚巧是一半,卡在中间,人生该做的事情已底定了。现代人寿命比较长,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时被家长过度照顾,迟迟也未懂得长大,幸运的在20来岁大学毕业后,方开始觉得长大,可是再过几年光景便步入30岁,眨眼间成了中年,未免太快了吧!

我们不妨把中年的界线推后一点,30岁是告别青春的“前中年期”开始,30岁到40岁这10年是关键时期,那些“忽尔明了了,黄叶便碎落”的神奇顿悟时刻,往往出现在这10年间。

我是比较特殊的(自己认为),我在20岁时便觉得已经步入了中年,自以为看破世情,不屑与凡夫俗子争名逐利,所以无心向学,考试“肥佬”(fail)……其实是性格悲观,心事无从倾诉的忧郁少年。我很早便投身社会,在偶然的机会下进入了传媒行业,总共度过了23个年头,传媒工作陪伴我步入中年。我的“灵光一闪”出现在23岁,突然积极做人,一边工作,同时重返校园读书,感到有澎湃的创作力,也认定摄影记者是最能发挥我优点的工作!

但想不到到了40岁时“灵光二闪”,突然对世情有不同想法,对眼前工作的热诚如江河日下,感到无比的厌倦,以前许多引以为荣的东西,忽然觉得不值一提,整个人很迷失,我明白,这才是我真正要去体验的“中年”。我开始放开一些偏执,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原来现实中的我,并没有做好准备工夫,来迎接“中年”纵然我有许多新想法和计划,但却实践不到,整个人像陷入了泥沼,不能前进,而且慢慢下沉。

这种障在泥沼的状态,是我的中年写照:裹足不前,慢慢消耗,但却知道这滩泥沼不会致命,我总有一天能抽身而出。身处这种状态,未必是坏事,它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平静的心情,回看人生。

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过去很多事情,我都半途而废。很多喜欢的人,很多很好的机会,都没有好好把握,轻轻地错过了。过去的岁月,大抵只有一件事情至今仍持续做着,便是看电影。年轻时看电影,追求眩目的影像和官能刺激的娱乐节目; 中年看电影,是寻找感动和共鸣,甚至忏悔。这也难怪,大部分电影导演是年过30岁的中年人,他们都经历“灵光一闪”(或多闪),作品是他们曾经困身泥滩回望的成果,很多感动万千观众的青春片,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阳光灿烂的日子》及《阳光姐妹淘》等,具是中年人回望过去时发现的遗憾。人生有遗憾方会成长,就算一帆风顺的人都会以“人生没有遗憾”作为遗憾,而自伤一番。

我的人生经历不算多姿多采,由于性格懦弱,处事蹉跎,倒拥有一身伤痕和遗憾。上天对我不薄,让我有机会将这些伤痕化成文字,有幸引起过路人的共鸣,所以我又大胆地,在不确实会写什么的混乱状态下,定了这个“中年”栏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