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散步巴塞罗那,距独立一步之遥

这小小半岛城市很不西班牙,却又侧映出西班牙历史的纷繁复杂,它面对帝国争取独立自治的一百年,可给我们太多启示……

特约撰稿人 柴子文

刊登于 2015-09-22

由建筑师的Francesc博伦古尔设计的高第之家博物馆。摄:Jasper Juinen/Getty
由建筑师的Francesc博伦古尔设计的高第之家博物馆。

初到巴塞罗那,一来就被美食美酒征服。

到达酒店已是下午四点多,饥肠辘辘,速速安顿完,奔去酒店前台推荐的附近餐厅。没想到,这竟是一餐盛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犹如美好的初遇,也像整趟西班牙旅途的头盘。食材新鲜的海鲜小菜,花式多样,价格适中。边吃我们边开玩笑地感叹:难怪听说西班牙人都懒懒的不想工作。

吃饱喝好,我们决定走路去老城,散散步。

漫步在巴塞罗那街头,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没有屏风高楼,没有满街空调散热机排放热气,加上空气干燥,伴随海风,因此,七月炎热的巴塞罗那,虽然有35度的高温,只要避开太阳直晒,其实并不算太热,更不会汗流浃背。干爽而不会汗涔涔黏糊糊的夏季,最是宜人。何况我们从阴雨绵绵的伦敦过来,更加觉得这里的空气多氧,人也多情。街道两边,风格一致的老建筑,风情各异的行路人,对我们都成了别致的风景

我知道,老城,只是西班牙神奇建筑之旅的开始,但着实已有不小惊喜。转个弯,穿条巷子,或走进一扇打开的门洞,都可能有豁然不同的一番风景,像沿路有人跟你微笑,打个友好的招呼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真的开心。

何况,这里还有古罗马的城墙。

边缘地区与帝国命运

沿着古城墙,穿过小街巷,我们来到老城的中心广场闲逛。我们赫然发现,大批记者聚在那里,交头接耳、似乎焦急地等着什么大新闻,同时,广场四周的人群中,荷枪实弹的兵士在警惕地巡逻。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我们懒散零碎的旅步,也条件反射般警觉起来。

难道有什么重大决定要宣布?难道加泰罗尼亚又要闹独立?我们知道,这并非玩笑。以巴塞罗那为首府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已有一百年。去年底刚刚举行的公投,则是高潮之一。公投结果,有八成加泰罗尼亚人投票赞成独立,但最终,西班牙宪法法院以公投有违宪嫌疑为由搁置了结果。

巴塞罗那,很不西班牙,却又侧映出西班牙历史的纷繁复杂,本身已成为西班牙传奇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加泰罗尼亚民族,语言、种族和文化都不同于马德里的西班牙。它跟西班牙一起承受进步的恩泽,也跟它一起遭受沉沦的苦楚。在文明开化的两千年里,罗马人、哥特人、阿拉伯人、法国人都曾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硬性施加文明,强耕盗种。

本来分开散居的族群,在到近代的宗教和种族征战厮杀中,被强行黏合、统一。这个过程却更加急促而粗暴,边缘地区弱小民族的命运,变成不屑一顾的牺牲品。

文明却在这块土地上奇迹般演进,甚至青出于蓝,繁衍出鲜艳旖丽的奇花异草(近似于唐文明及西方文明引入日本后的发展),许多古罗马文明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出自西班牙,就是例证之一。而幸运的西班牙,还躲过了西欧保守退化的中世纪,迎来最开明繁荣时期的伊斯兰王朝统治,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的两大文化中心之一,那时,连妇女亦可接受正规教育。

于是,文化的岩层就这样层层累积出炫目的历史遗迹。

因为航海发现新大陆,掘金拓地,因联姻而统一的西班牙帝国迅速崛起,雄踞一方,傲视全球,也戏剧性地敲响了欧洲中世纪的丧钟。本来分开散居的族群,在到近代的宗教和种族征战厮杀中,被强行黏合、统一。这个过程却更加急促而粗暴,边缘地区弱小民族的命运,变成不屑一顾的牺牲品。但帝国耿直虔诚又好斗自大的性格,黄金铺成的地毡下,很快就腐烂生蛆,一路跌落衰颓的近代史命运。

塞万提斯笔下的耽溺骑士梦幻的堂吉诃德形象,是对西班牙帝国命运最好的讽刺,也是最富悲剧性的预言。

拨快地球转动的人

老城是最早的市中心,如今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所在地。踏进老城,像是闯入一条历史的深胡同,光线忽明忽暗,道路左右摇摆,但始终见到清晰的轮廓与棱角。历史照见人性,光荣的进化史和残暴的争斗史交缠轮替,命运如此不平。

晚近才成形的西班牙民族,迅速而长久地陷入螺旋式下降的现代历史怪圈,也深陷与民族间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博弈,无法自拔。直到上个世纪后半叶,佛朗哥的右翼极权和平过渡到君主立宪式民主,加泰罗尼亚人才恢复本该属于自己的自治权。但千年的殖民统治和历史恩怨,在西班牙这块土地上,早已凝结成化不开的血债。

一对情侣在巴塞罗那一处自拍。摄:David Ramos/GETTY
一对情侣在巴塞罗那一处自拍。

旅途,不能没有阅读。将旅行和历史结合的游记,最宜在来回的旅程上读,有时在休息的咖啡馆翻开一两页来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带着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和简莫里斯初版于1969年的《西班牙》,一头扎进历史的漩涡,一路走来一路读,也冒起一路的惊叹。

宗教狂热、宗教战争、君主权斗、征战掠夺,几乎是文明演进的现代困惑的浓缩标本。其中,有一个人特别重要,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拨快了地球的转动。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特意去海边看那个著名的、高达60米的哥伦布雕像。一条长长的街道,将车辆搬到两侧,而行人走在中间形成主道,一路贯通到海边的港口,犹如迎接一等贵宾的长地毯。湛蓝的天空下,伸手指向远方的哥伦布,雄壮有力,充满自信,在他脚下,一个新的、互相连结的世界正在展开。

1493年,哥伦布美洲首航的返程登陆地,就在这个港口。在这里,他向航行的资助人、刚统一后西班牙的第一位国王斐迪南二世,报告了神奇的探险历程,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就这样开启了。经过五百年的轮回,我们还在他画的圈圈、他指向的远方,延伸自由,繁衍后代,全球化的潮汐起起伏伏,喜忧参半,但航行已经开始,就再也不会终结。世界演进的轨迹,彻底不一样了。

被当街焚烧的漫画杂志

闲逛了一整天,回酒店稍事消息,到晚上十一点才出门吃东西。想起朋友提过,此时正是巴塞罗那的晚饭时间。果然不出所料,餐吧爆满,一家三口,四、五朋友围起一桌,共进晚餐,就是一席开怀的会饮。

我们酒店的斜对面,有家餐厅叫Cu-Cut。第一印象觉得名字爽朗上口,我们就因此坐下。因为用餐吧wifi要登陆餐厅的Facebook,没想到却牵引出一段午夜的历史迷思。

原来,Cu-Cut这名字大有来头。在餐厅脸书的简介中,竟然冷静而详细道出了这一段依然令巴塞罗那人尴尬、苦痛的历史。

Cu-Cut是20世纪初巴塞罗那一本非常出名的讽刺漫画杂志,它只存活了十年,但在巴塞罗那历史上却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也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风波。在1902年创办不久之后,因为极高的艺术性以及赞成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政治倾向,在当时不到50万人口的巴塞罗那发行量就高达6万份。这显然引起了西班牙当局的紧张和关注,杂志很快遭到干预和骚扰。又因为反军队的立场,办公室一度受到冲击,杂志也遭当街焚烧。Cu-Cut鼓吹独立的激进立场很快引发了巨大政治反弹,西班牙民族主义情绪被迅速唤醒。

如果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郁结,其实很难深入理解它的精髓。所谓精髓,通常是在无解的困境中暂求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和表现。二战以来,大概从未像21世纪初这样危机四伏,新旧矛盾累积纠缠,同时冲击到火山口,许多古老的城市,又一次走在钢丝上。

没有法国《查理周刊》那么幸运,最后Cu-Cut的创办者无法承受压力,只能选择停刊。

如今,杂志已经停刊一百年,在此后的西班牙内战、佛朗哥独裁、君主立宪回归的历史进程中,也再没有机会复刊。但一家小小的餐厅居然取它做名字,并详细铭记这段历史,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小小的行为充满现实的张力。

在2006、2014年,加泰罗尼亚两度举行了独立公投,结果分别超过七成和八成的人赞成独立。但事与愿违,西班牙不容许这个经济最发达的第二大城市就这样独立出去,哪怕那里的人民觉得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有多么的不同,哪怕有用民主的方法表达出这是多数人的意愿。

如果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郁结,其实很难深入理解它的精髓。所谓精髓,通常是在无解的困境中暂求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和表现。二战以来,大概从未像21世纪初这样危机四伏,新旧矛盾累积纠缠,同时冲击到火山口,许多古老的城市,又一次走在钢丝上。

套用巴塞罗那建筑大师高迪对建筑的比喻,历史从来没有直线,永远是各种无可估计的曲线,因为在自然界,你也找不到一条真正的直线。

对于游客而言,复杂的历史溶入现实的茶杯,就会变得过分沉重,无力消化。但是,至少对于香港来的旅人,除了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即使不乐意,眼见这小小半岛城市的命运,也许已有太多启示和思索自然冒起,无可逃避。

(标题为编者所拟,原标题为:相遇在巴塞罗那)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