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雨伞运动一年后,港人如何看待未来?

刊登于 2015-09-28

雨伞运动一周年后,“未来@香港”发布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前景评分偏低。摄: 林亦非/端传媒
雨伞运动一周年后,“未来@香港”发布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前景评分偏低。

距离香港雨伞运动发生已满周年,身处舆论漩涡中的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他们对于香港的未来有哪些看法呢?

前身为政改民意关注组的“未来@香港”近日公布最新民调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前景的平均评分为4.75分(满分10分),其中“特区政府施政表现”、“缩小贫富差距”和“减低社会撕裂”得分最低,18至29岁的年轻人对香港前景最为悲观。此外,自称“泛民派”的受访者亦较自称“建制派”的评分更低。

社会发展将与年轻人的期望脱节,情况令人担忧。

“未来@香港”成员施永青

“未来@香港”委托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在9月7日至13日对1030名18岁以上香港市民进行了电话随机访问。“未来@香港”的前身政改民意关注组曾委托同一研究中心做过关于政改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此次调查的指标有12项,分别着重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三方面,评分标准为0至10分,10分指前景非常好。

调查结果显示,12个指标的评分全部低于6分,最低为“缩小贫富差距”的3.56分,最高为“被访者的家庭经济”,获5.56分。

略高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是“减低社会撕裂”的3.66分,和“特区政府市政表现”的3.98分。其中,六成上下的受访者认为,香港未来能缩小贫富差距及减低社会撕裂的前景,只能得到4分或以下。一半的受访者给特区政府施政表现的前景评分在4分或更低。得分最高的指标除了“被访者的家庭经济”,还有“提升公共服务素质”的5.28分和“维持法治”的5.18分。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年龄组别对香港前景的评分亦呈现差别。18至29岁的受访者给分远高于50岁以上受访者。此外,拥有专上学历或收入中等的受访者评分亦较低。

“未来@香港”召集人李华明指,不同年龄层在政治选项中意见有明显的分歧,反映出“政改衍生的社会撕裂”未能得到改善。组织成员施永青则指,民调反映社会发展与年轻人的期望脱节,令人担忧。他还分析年轻人未来可能会继续进行抗争行动,或是“另觅实际、可行的方式作理性沟通”。

香港浸会大学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民调也显示,15至39岁的年轻人对香港的贫富悬殊、大财团垄断经济、无法保持高度自治及港人治港都持有悲观的态度。其中,90后受访者比80后更加担忧香港无法保持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9月22日发布的民调亦发现,在18至29岁的受访者中,有67%对一国两制没有信心,但持同样观点的50岁以的受访者只有四成。

4
此次民调结果显示,在18至29岁的受访者中,评分在4分(满分10分)以下的指标有四项,分别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得到贯彻”、“特区政府施政表现”、“缩小贫富差距”和“减低社会撕裂”。

声音

结果反映政府由上而下推销政改方案,而中央对政改的强硬态度,令青年感到不受尊重,导致反弹越来越大,建议政府设立机制聆听年轻人声音。

浸会大学青年研究实践中心副主任黄昌荣,6月8日

周年周年

梁振英先生在施政报告中与国务院白皮书口径一致,强调香港只有高度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但他们不明白,很多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并不是这样想。对他们来说,“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是白字黑字订明的合同,不能随着国家利益而任意修改。

英国牛津大学政治系博士候选人袁玮熙,《青年政策·重点不在青年》

我们不能否认有青年人是因为对生活不满而上街,代际之间在房屋、工作等面向的不均也非常严重,但如果我们将青年人的一些所谓“过激”行动和社会运动都归因为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满,就会过分简化了现今代际矛盾的成因。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联席所长、社会学系教授赵永佳

对历史反思而言,一年太短。对羁绊在时间中的个人来说,一年很长。雨伞后一年,我们想听见,那些说不出口的郁结。

端传媒

“未来@香港”

“未来@香港”前身为香港政改民意关注组,召集人是明理顾问服务公司董事,民主党党员李华明,组织成员有中原地产、AM730创办人施永青等。香港政改民意关注组成立于2014年,曾6次委托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就政改议题进行民意调查,最近一次为今年6月,结果显示近半香港市民希望通过政改方案。关注组成员还包括狄志远、郭烈东、张国华、何安达、王润泉、曹启乐、何伟立、司徒永富、李芝兰、李律仁、钱文红、李树甘和陈以诚。 (资料来自香港电台、明报、政改民意关注组脸书简介)

来源:南华早报明报立场新闻苹果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