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摊牌?习奥会将谈中国网络攻击问题

刊登于 2015-09-13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称,来自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能接受的”。摄: Mark Wilson/Getty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称,来自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能接受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本月22到28日访问美国。24日晚,习近平将与总统奥巴马共进晚餐,25日两人将在白宫举行正式会谈。白宫方面近日表示,在奥习会谈中,奥巴马将向习近平提出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问题。

9月11日,奥巴马警告称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能接受的”,这或许显示他准备在习近平本月访问白宫时提出这个问题。在11日的讲话中,奥巴马称“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能接受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其视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威胁,并采取相应措施”。

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的让中国人知道,他们正在参与的一些活动,我们知道是来自于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能接受的。

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观马里兰州一座军方设施时发言

演讲中,奥巴马展示了强硬的姿态,他表示在一种相当艰苦和对抗性的环境下,美国可以选择在这个领域和中国进行竞争。奥巴马强调,“一旦美国选择了这条路,我向你保证美国将不得不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据美国之音报导,白宫可能在今后几天内向攻击美国网络的中国公司和个人进行经济制裁。如果这一决定在习近平来访前宣布,会使外交局面相当尴尬,尤其是美国需要中国在11月召开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上作出配合。但分析认为,此举也恰好显示美国政府对网络攻击和盗窃行动的严正立场。

事实上,奥巴马今年4月就签署了制裁行政命令。如果此次实施,这将是此命令生效后的第一个行动,但具有经济制裁执行权的美国财政部至今没有透露制裁名单和具体措施。

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作为习近平特使先期赴美,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国土安全部部长约翰逊、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苏珊·赖斯等举行会谈,至9月12日结束。中国官方媒体,孟建柱“就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等执法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孟建柱在访美行程中指出,“中美两国都是互联网大国,双方加强网络安全领域互信与合作尤为重要……中方反对网络攻击和网络商业窃密的立场是坚定的,不管什么人,在我境内实施网络攻击和网络商业窃密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或是出于安全考虑,奥巴马本月下旬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开幕期间,将不会住在以前经常下塌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这家酒店去年已被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收购。美国经常警告在中国的美国外交人员要注意人身以及电子监视,另外也希望在中国的美国公民小心监视,特别是在酒店中。

习近平为期一周的访美行程将从在西雅图与商界高管会面开始,因为华盛顿政治气氛不够好,中方将习近平的大部分公开活动都安排在西雅图。与习同行的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将在23日在西雅图主持科技论坛,包括苹果、Facebook、IBM、谷歌、优步(Uber)等美国顶尖科技企业高管都在受邀之列,而微软是会议的协办方。

有分析指,在中美就网络安全、黑客间谍等问题未有共识、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方派出主管互联网监管事务的最高官员随习访美,并在美国科技重镇主持论坛,让白宫心怀不满,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削弱对中国的强硬立场。这个论坛或许将中国领导人塑造为帮助美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的人,而美国政府却认为美国企业正因为中国采取保护主义而正在遭受损害。

400
华盛顿6月份披露称,这起网路攻击使400万联邦雇员的信息安全遭到危害。

声音

美国方面有确凿证据证明,网络攻击来自中国。

美国网络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的首席技术官阿帕洛维奇(Dmitri Alperovitch)

中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行为,同时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者,希望美国停止对中国的无端攻击,共建和平安全开放的网络空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网络攻击问题已经取代南海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首要矛盾。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恶化,将对美中关系产生恶劣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时殷弘

鲁炜

196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因被称为“有权决定亿万网民看什么”,登上2015年《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榜。2014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守门人”。鲁不少言行颇受外界关注,包括在 Facebook 试坐扎克伯格的椅子——当时桌面上正放着一本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苹果公司看当时尚未发布 Apple Watch,并说“确保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你自己说了不算,上市之前,得经过我们网络安全官认证”;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对于网络审查制度答记者问,“我们现在不能允许的是,外国互联网企业既占了中国市场,又挣了中国的钱,还来伤害中国”;在谷歌总部,鲁炜成了第一个坐上谷歌无人车的中国人,还说“刹车不如老司机稳当”。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与南华早报中文网)

来源:南华早报南华早报中文网BBC 中文网星岛日报美国之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