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温克坚:人民币贬值的复杂后果

随着时间推移,这次策略调整的经济社会后果将逐步显现,在新的经济情境下,人民币汇率将继续面临重大压力考验。

刊登于 2015-08-19

2015年年8月12日,北京,一位顾客手持人民币10元纸币购买猪肉。摄 : Jason Lee/REUTERS
2015年年8月12日,北京,一位顾客手持人民币10元纸币购买猪肉。

2015年8月11日至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调整,三天共贬值4.66%,引发市场震动和各界广泛关注。8月13日上午,央行举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政策吹风会,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易纲表示,中国资本流入流出是平衡的,通过这次调整,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已经得到一次性释放,偏差校正基本完成。 2015年8月14日,中间价报6.3975,较上一个交易日升值35基点,恰当的应和了货币当局的意图。

表面看来,这几乎是一场相当完美的人民币汇率主动调整,各界对此不乏溢美之辞。甚至连IMF也表示欢迎人民币汇率近期的改革,美国政府也认为这是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不过因为过于完美,也显示出这是央行精心主导的一次策略性调整,汇率贬值幅度更多反应的是管理者的意图,而不是市场的均衡信号。随着时间推移,这次策略调整的经济社会后果将逐步显现,在新的经济情境下,人民币汇率将继续面临重大压力考验。

就经济后果而言,这次汇率调整会对众多相关领域带来影响。

人民币贬值会增加中国出口竞争力,对东南亚,南亚等和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一些阶段性压力,这已经反映在这些国家近期的汇率调整中。但过去数年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很多跨国公司加工中心已经从中国转移出去,5%的贬值幅度并不能逆转这种格局,除非人民币继续贬值,否则中国进一步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的空间不大。

人民币贬值可以在短期内给出口行业带来利好,改善就业。2014年中国出口总额是2.34万亿美元,5%的贬值幅度,理论上将能给出口相关行业带来1000亿美元左右的间接受益,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出口商在手订单能享受这种比例的收益之外,后续订单会由于出口商之间的价格竞争而把预期收益转移到国外买家手中,贬值带来的收益很快会被消耗。

对央行来说,尴尬的是,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外汇储备就一定会相应增加,出口商们完全可以通过贸易转移定价或者外汇套期方式,把外汇留在境外。据估算,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有3000亿美元的一般贸易顺差被出口商留滞在境外,央行这次贬值操作打开了人民币继续贬值的想象空间,出口商们的外汇套利行为将会更加明显。

人民币贬值将给对中国市场依赖比较大的国家,比如巴西,南非,韩国,俄罗斯等国经济带来冲击,像金砖四国这种人为创设的分类体系将会黯然失色,金砖银行,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的发挥空间将会受挫。 人民币贬值将提升国内物价水平。根据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CPI在7月份有所上涨,涨幅达到1.6%,创下今年以来新高。2014年中国进口总额接近2万亿美元,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进口成本增加,这将转移到消费端,后果将在未来数个月内逐渐显现出来,抬升CPI数据,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空间。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都依赖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如果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被迫收缩流动性,那么中国经济将会步入到严重的滞胀状态。

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房地产行业也带来多重冲击。在房地产泡沫上升过程中,作为政府干预市场措施的一部分,银行对开发商实行了限贷等措施,很多大型开发商转而进行了海外融资,人民币贬值将增加这些企业的偿债成本,对于现金流本来就相当紧张的开发商来说,会有更大压力加快销售进度,获得资金回笼,偿还外债,以避免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带来的损失。从资产替代角度而言,本币贬值有利于不动产,但除了少数一线城市房地产有升值机会之外,房地产行业整体上将继续承受泡沫破裂的后果。

当然,上述经济分析逻辑是表层的,人民币贬值带来的真正影响或许体现在社会心理层面。缺乏公共参与的政治制度,僵化落后的法治体系,以及频发的公共安全灾难,构成了一种高风险社会的心理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无论富裕阶层还是普通中产阶层,都对未来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移民潮流就是这种现象的表征。就资产配置而言,由于各自信息和财产特征不同,分散决策的特性明显,过去几年居民外汇存款的增加,表明民众已经选择了更多美元化资产配置方式。而这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做实和强化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因此资产美元化的趋势将会强化。面对这种趋势,仅仅依靠央行政策宣示和舆论引导,几乎不会有实质性后果,因为 就社会形象而言,央行并不比其他政府机构更具公信力,央行的人民币汇率已经一次性调整到位的说辞恐怕很难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同。随着美联储加息窗口的临近,以及中国经济数据的继续恶化,这种社会心理分化将会越来越深刻,所对应的资产调整过程也将会越来越强烈。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环比减少2491亿元,减少规模创年内新高,这是近一年多来中国资本外流趋势不断强化的印证。这种资本外流导致整个经济体流动性收缩,融资压力和成本将与日俱增,这将迫使央行采取降息降准之类措施,来增加流动性,这种政策不但和通胀压力相冲突,而且这种政策信号反过来会强化人民币贬值预期,导致更多资本外流,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强化的循环。除非央行能打破上述循环,逆转资本流出格局,否则一场发端于中国的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当然,正如本人之前曾经分析的,鉴于央行手中尚有比较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央行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和回旋空间,在未来6-12个月之间,这种困境或许不太可能转化为系统性的支付危机,但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和预期的强化,危机往往会不期而至。

可以预见的是,央行肯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这种危机,比如更积极的引导公众预期,强调人民币当前汇率的均衡与稳定,甚至会策略性的进行升值操作,打破贬值单边预期。外汇管理当局也在加强监管,对机构资金和大额资金进出进行更严密的管控措施,甚至不排除采取临时性的资本管制。但策略无法对抗基本趋势,在上述策略都失败的状况下,央行将会被迫进行货币政策的大转向-这其中包括加息等选择,很多目前几乎无法想象的政策将在未来2-3年获得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