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不畏惧好的人生

我格外敬重那些生在并不富裕的时代,却不畏惧好生活的人,他们跳脱出了自己所在环境的束缚,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好生活,也配得上这种生活。

刊登于 2015-08-17

[花言峭语]爱是一次次滚石上山。

图片由 Serene Chan 绘制
图片由 Serene Chan 绘制

我有一个朋友,就叫她V吧,每次想起她的故事,总觉得心里堵了一块。

V生长在一个貌似严谨、实则严苛的家里,父母生长于匮乏之中,生怕对儿女稍稍给个好脸色,就会让他们堕落,她是女儿,又排行老二,成为不折不扣的夹心饼干,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父母的贬斥、矮化、丑化中度过的,她的外貌、学习成绩、家务水平,都获得了惨烈的批评。

这一切的后果,在她成年之后,才慢慢显露出来。大学报志愿,她认为自己“不可能考上什么好学校”、“报太好的学校让人笑话”,只报了一所三本院校,尽管她的成绩足够她去更好的地方;在学校里,每逢老师对她表示出重视,她就开始逃避、开始推辞,她对自己的否认,持续了整个大学时代,囊括了一个大学生可能获得的所有机遇,她认为自己“不可能上台演讲,一定会搞砸”、“完全不可能胜任学生会的工作”、“腿短,不能上台跳舞”。怀着这种心态走上舞台,她果然摔了一交。

磕磕绊绊地走上社会,这种自我贬斥,开始蔓延到她生活的角角落落。去商场买衣服,她纠结地放弃了自己喜欢并且也有能力买的那件,选了一件不喜欢的;买家具,她明明喜欢而且也买得起实木的,却选了板式的,搬回家后,浓重的甲醛味半年不散,她只好把它们处理掉,又回头去买实木的, 花两份钱,还折腾遭罪。问她怎么会这样,她说自己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也许,每当要做出选择,她内在的自贬机制就启动了:你不配,你不能。

她的感情生活,也果然没有让人意外,明明有个条件不错的男士对她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好感,她也对他有好感,却躲避他、冷淡他,最后和一个方方面面都次一等的男人纠缠不清。有次他们约会,我们假装客人坐旁边一桌帮她鉴定,该男身高不足一米七,脸色晦暗,埋单时从裤兜里掏出一把钱,钢镚四溅。显然,吸引她的不是这个男人,而是这个男人带来的自贬自虐感:你只配得上这样的人,你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好的人、好的生活,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

六零后七零后人群里,这种人遍地都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匮乏之中,不得不用这种对好生活的畏惧,去打压自己的向往。而不幸,其实也像乌鸦,往往会闻着这种人的味,闻讯赶来,更加让他们觉得,自贬果然没错,躲避是有道理的。许多心碎,许多悲剧,就此发生。这是最大的猜疑,也是自戕式的祈祷:幸福一定与自己无关,而且往往能够如愿。

所以,我格外敬重那些生在并不富裕的时代,却不畏惧好生活的人,他们跳脱出了自己所在环境的束缚,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好生活,也配得上这种生活。他们寻找真爱,找不到就等,他们也愿意在爱情到来时,重新配置自己的生活。即便他们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在追寻中的状态,也让他们的生命状态和同龄人不同。

生命和爱情的质量,却往往在于不苟活,不将就,尊重自己的欲望,不因为外界的眼光委屈自己,在生活上,在爱情里,都求好、向光,及时摆脱生活里死亡的部分。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一旦在爱情和机遇面前,出现“你不配、你不能”的画外音,一定要进行屏蔽,并且以挑战极限的勇气迎上前去,去迎接爱情,去尝试机遇,至少也要试试看,自己到底配不配,能不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