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儿童新闻

人人都在讨论着这个被拐卖的女人

你或许来自中产家庭,很难理解中国网民正在热烈地讨论着的这件事。虽然如此,我仍要让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以及不幸的部分原因。

特约撰稿人克佐 插图:Kennis Li

刊登于 2015-08-04

#儿童新闻

十八岁那年,郜艳敏打算出门远行——不是去旅游或探险,而是去打工。她出生在河南农村,打工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命运。在中国内地,“打工”是一种特指:打工者来自社会底层,潮水般涌向沿海地区,大多数被招进工厂,工作繁重而收入微薄,生活枯燥,甚至没有人身自由。

郜艳敏连这样的梦想都没有能够实现。骗子假装为她介绍工作,然后绑架了她,卖给别人,再被别人转卖,最后的买家是一个老大爷,他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老大爷以2700元的价格买下她,带回去给儿子当老婆。

是的,就像豬、牛、羊一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方,每天都在买卖妇女和孩子。比牲口更惨的是,他们不仅会被关押和转运,而且还会遭受强奸、殴打和辱骂。人口贩运仅次于毒品和武器走私,成为全球第三大非法贸易。由于其隐秘性,以及社会文化认可,警方不尽职责等种种原因,其数据很难统计。

其中一个数据表明,每时每刻,全球都有超过250万人被买卖。全世界被奴役人数达2700万——说起来难以置信,这个数字超过了臭名昭著的十八、十九世纪黑奴买卖高峰。受害者中受害者中80%是女性,50%是儿童。

中国仅公安部公布的数据中,2011年就破获了6600多起妇女儿童拐卖案。从郜艳敏的故事中,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案件,警方都没有破获,也没有兴趣破获。

郜艳敏所在的那个四百余人的村庄,就有三十多个妇女是被买来的。她们被买主随意强奸、打骂、威胁、关押和跟踪,强迫她们干活,直到她们放弃抗争,逆来顺受。郜艳敏多次自杀、逃跑,都没有成功。和大多数被拐妇女一样,郜艳敏后来怀了孕,生了孩子,因为舍不得孩子,就放弃抗争了。

受害人为什么放弃反抗?

和一个买了你,强奸(包括软性的胁迫)你的人生了孩子,怎么办?这是强奸受害妇女的世界性难题。大多数被拐妇女都认同了这个男人的丈夫身份。因为社会习俗中有一种叫贞操观的东西,认为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发生关系后,就应该把关系坚持到底,不管这个男人是好是坏。

也有很多女人不肯顺从这个不合理的习俗,宁可带着孩子逃离,但是社会制度又不支持她们这样做。在中国很多乡村,女人不能独立拥有土地和房屋。即便在城市,单亲妈妈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的观念中认同人口买卖。人类的尊严之一,就是不能被当作商品买卖。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也是目前世界文明的共识,但是不是所有国家和社会都普及了这个观念。在贫困的山村,买主好不容易筹集了一大笔钱,买一个女人回家,大家认为这是他应得的“财物”。如果这个女人跑了,大家会同情买主。因此,包括村民和警察在内,当地人都会帮助买主看住这个“财物”,防止她逃跑。

甚至受害者的亲人也这样看。郜艳敏后来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希望留在父母身边不回去了。父母的回答却是:“希望你首先考虑公公婆婆他们一家人,如果你不回去,他们就人财两空了。”有人说,这就好比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把犹太人抓进集中营烧死,犹太人不应该逃跑,否则纳粹建集中营的人力财力都白花了,不愿被烧死的犹太人就“没有良心”。

再说了,假如有人关押和虐待一头猪,这头猪跑了,人们也不会要求它承担为关押者着想的道德责任。因此,被拐卖妇女比牲口更惨的地方,不止于遭受强奸、殴打和辱骂,还要剥削和扭曲其心智和情感。

郜艳敏放弃出逃之后,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在村里,初中毕业的她就是最有文化的人了。中国贫富差距很大,城里人一顿饭可以花掉人民币上万元,而郜艳敏当了几年代课老师,工资才从90元涨到了600元,而且常年拖欠。但是她热爱这个工作,热爱她的学生,她由此为被损害被凌辱的人生找回一些尊严,也为中国贫瘠的乡村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郜艳敏的努力工作得到当地人的尊敬,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她被拐卖妇女的身份。人们不信任她,动辄怀疑她贪污钱款。她的“丈夫”是一个文盲,热衷赌博,经常因为输了钱而打她骂她。

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

大量的拐卖人口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当事人的悲惨遭遇换来的往往不过是一句命运的感慨。人生的确有各自不同的机缘巧合,但是这不能成为缺乏最基本的人权保障的辩护词。

最基本的人权保障靠什么?靠的是社会和国家,尤其是掌握是公权力的政府。为什么政府要管基本的人权保障呢?因为政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由人民纳税养着的,而且人民让渡一些权力给它,承认它可以管理我们。保障基本人权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它不应该允许人口买卖存在。在这方面,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没有尽到职责。

现在才说到网民愤怒的原因。有人发现地方媒体曾对郜艳敏进行大量的报道,称她为“最美乡村教师”。2006年,她被评选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获奖词说她是“拐来的天使”。2009年,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公映。

在不幸的遭遇中顽强生存,做了一名好老师,当然值得称赞。但是,这些报道的主题不仅于此。它们还赞扬郜艳敏放弃反抗,说这是一种对“公婆”、“丈夫”和孩子们的“大爱”。网民们很熟悉,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这些被政府控制的媒体,从来不批评政府没有尽到职责,而是通过这样的宣传,要求被害人安于现状,顺从罪犯,包容丑恶。比如,北京雾霾很严重,一个知名的学者出来说话,不是批评政府管理失职,而是要求大家“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一艘客船沉入长江,四百多人遇难,媒体不去讨论船为什么会沉,而是大篇幅赞扬政府派遣的救援队伍如何大爱无私,英勇施救,尽管他们用尽各种专业资源,只救起了两个人。

这种宣传手段把坏事说成好事,把政府失职说成领导英明。媒体说多了,就会有人相信。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有句名言:谎言说上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看了官方媒体对郜艳敏故事的宣传,人们会觉得,被拐卖也没有什么啊,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甚至觉得,真该感谢人贩子,给乡村的孩子们拐来这样一个天使。

这些宣传都由一个叫宣传部的机构来统一安排。郜艳敏的成了热点话题之后,媒体都要去采访她,但是被当地宣传部门拦住了。他们派人守在路口,见到记者就拦住,强制送走。今天,宣传部门还拿出一封信来,上面有郜艳敏的签名,说感谢大家的关心,但是自己想要平静地生活,也希望家人平安。

不愿再谈痛苦的往事,有可能是当事人的真实想法。但是为什么是宣传部门来代办?因为她仍然没有人身自由。控制她的,不仅有买回她的“丈夫”和及其家人,还有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她的“想法”也受这样的环境制约。政府为什么可以做到这点?因为它拥有权力。大家让渡一些权力给它,让它保障基本人权,但是它不仅不保护,还成了坏人的帮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