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zh-hans
评论| 格雷厄姆‧艾利森:美中关系能否逃离“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之战?
为了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必须愿意去想像那不可想像的、思索那不可思索的。若要这次也避过修昔底德陷阱,我们所得做的,不下于扭转历史的趋向。
评论| 看不见的公义——评张炳良《不能回避的现实》
书中张炳良感慨:政府房屋供应的大局,“为多方及多重的小局所包围、所肢解,处于胶著”。我的回应是:那要看政府所看重的,是什么样的大局;而被视为是小局的,又是什么。
评论| 林猛:爝火不息的文革反思,与壮心不已的钱理群
像钱理群先生这样记录过去,诉说苦难,帮助今人与过去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几代人生活的意义与教训,这本身也是重建共同体、与“精致利己主义”做斗争的一项重要努力。
评论| 入江昭:讀《中国人与美国人》——美中关系一段被忽视的“共有的历史”
共有的历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永不改变的文化传统,不论经历多少跨文化联系依旧保持其完整性的论调,有时反而扼杀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评论| 丁学良:记忆挣扎之中的一部证言——辨读李振盛《红色新闻兵》
近年来,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在中国内地被一步步冲洗淡化,那几本正规历史教科书中的“十年浩劫”也变成了委婉的提法“艰辛探索”。在这场有关记忆的苦痛挣扎之中,李振盛的摄影作品为时代留下了一部有形有色的证言。
评论| 罗新:强人领袖崇拜招致灾难 造神宣传可以休矣
牛津大学退休政治学教授、历史学家阿奇·布朗在新书《强人领袖的神话》中一再断言,强人领袖是一个神话,对强人领袖的呼唤和崇拜,总是招致政治和社会的灾难。
评论| “身为问题是什么感觉?”─《黑人的灵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遗产
美国第一位黑人社会学家杜博依斯在20世纪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灵魂》终于出版中译本。以台湾的社会学界来说,对于杜博依斯的认识并不多,他不属于任何常见的社会学学派,也不常在教科书或授课大纲中出现。
评论| 经典重读:当代恶之华──让·热内《小偷日记》
从《小偷日记》中恶的三种形态──理想化的恶、情欲化的恶和仪式化的恶,我们可见到热内颠覆了主流社会的道德框架。他以恶为善,视卑劣为崇高,于罪恶中找到英雄气慨。
评论| 廿年未衰的中国学界施米特热潮,从何而来?剑指何方?
施米特的所有重要著作,均已在2005年年底译成中文。这股施密特热为何会出现呢?当前中国学界为何会如此关心一个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法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