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zh-hans
/
仅限会员
评论| 北京大学,一所99岁大学的120载校庆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续,知识分子渴望游走庙堂,寻找“报国”的机会。2000年代的北大校园,成功地把士大夫变成了中产青年。而到了2018年,则是另一个转折……
/
仅限会员
深夜“捞人”实录:我们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声援被约谈的邓同学
北大学生邓宇昊因发起信息公开申请行动,追踪沈阳事件真相,被老师深夜约谈至凌晨仍无法返回宿舍。三十余名学生赶到现场,希望“打捞”邓宇昊。近三个小时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诉求又是怎样?
/
仅限会员
评论| 沈度:从沈阳到岳昕──蝴蝶效应、母校情结,与两个北大
近日,一件尚未确认的性侵悬案,彻底成为北大箝制舆论、胁迫学生的丑闻,也成为近期人大、武汉理工乃至整个社会箝制舆论、限制公民权利的缩影。
/
仅限会员
评论| 沈阳案:北大“metoo”,制度与程序正义的迷思
尽管各界行动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在沈阳案的推进中不断成熟,并鲜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权力与结构,但如果支撑它说话、表达的公共空间上了锁,那么,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无论是改变学院体系还是从象牙塔影响社会,就又打回镜花水月的幻影了。
/
仅限会员
评论| 2017西方文化与科技回顾:#Metoo运动是否会导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运动重新定义了社会对待女性的标准: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历史上每一次女性主义运动的进展都遭遇了反弹,但“时代精神”正在发生改变,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发新的反思和勇气,开启下一次运动的再出发。
/
仅限会员
吕频:从“北电侯亮平”到“北航陈小武”,看中国式反性骚扰运动前途
不改造文化,对受害者的迫害就不会停止。所以,让子弹再飞一会,让辩论更长久公开地持续和扩散一阵,不但非常珍贵,而且意义重大。
/
仅限会员
割礼与 me too,我们离性别暴力有多远?专访联合国妇女署副执行主任普里
时间到了2017年,不但被视为陋习的童婚、割礼,在很多国家仍为常态,频繁爆出的性骚扰丑闻和反对运动,对欧美国家而言也是破冰之旅——这一切让我们自问,离两性平等,我们到底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