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平地造村记:一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
十年前的莫拉克风灾震惊全台,慈济基金会率先提出替灾民盖“永久屋”的重建方向,希望能在平地造村,并以放弃山上家屋作为条件,让山区居民永久下山、远离灾害。但对许多居民来说,到目前为止,山下都还只是一处据点,还未能完全取代山上的家。这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在人、山与平地之间,来回拉扯了十年。
十年前的莫拉克风灾震惊全台,慈济基金会率先提出替灾民盖“永久屋”的重建方向,希望能在平地造村,并以放弃山上家屋作为条件,让山区居民永久下山、远离灾害。但对许多居民来说,到目前为止,山下都还只是一处据点,还未能完全取代山上的家。这场“永久”与“临时”的战争,在人、山与平地之间,来回拉扯了十年。
“风灾过后,我们这些被留下来的人常常会问:为什么是我?”灾前,小林村缜密的人际关系,如同繁复而井然有序的星空;灾后,当半数的星斗瞬间陨落,留下的星星除了要努力发光,还要重组一片完整的星系。十年来,小林村民努力在生者与亡者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来回对话,走过了灾后的3652天。
这种逻辑理据在当今的中国、香港、澳门都长期存在:因为风灾,所以要集中精力救灾,唔好搞咁多;因为经济尚要发展,要集中精力处理,所以不要搞政治改革……
澳门政府发言人说“政府永远不能预计天灾的程度”。为故乡忧心的林宇滔们,却盼著寻根究底。能源结构、防洪、应急制度层层失守,该如何重建?“澳门应该趁有钱时,做些有益后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