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回函:陆生若破坏连侬墙,势必将自身在台的公共参与空间撕得更小
连侬墙的存在,和身份认同无关,和你身处的位置无关,正如一场运动中千百个人总有千百种想法。但是请不要撕毁他,正是因为这面墙的存在,照顾到了在那些在运动中失语的普通人。今天陆生面临的困境,不正正需要这样一面墙?
连侬墙的存在,和身份认同无关,和你身处的位置无关,正如一场运动中千百个人总有千百种想法。但是请不要撕毁他,正是因为这面墙的存在,照顾到了在那些在运动中失语的普通人。今天陆生面临的困境,不正正需要这样一面墙?
香港今年盛夏,烧灼四个月不落幕,有人守候街头,子弹烟雾火光;有人后方做文宣,面对手机与电脑的萤光屏。Dickson,20岁,大学生,读资讯科技,身上大概没有任何东西跟铿锵的口号、绚烂的海报扯得上关系,但他却是已持续四个月的香港运动中,数以百千计文宣人员之一,为了前线战场和后方民心,他们做文案、做海报、做app、做书⋯⋯Dickson的硝烟烧在无涯的虚拟世界,接通运动内外的普罗民心。 “我们在文宣组中都是 nobody,但我们相信,很多 nobody 可以集合成很大的力量,”Dickson说。 合作可以有很大的创意 他所说的文宣组,
对于台湾人来说,史明作为一个革命家的热血象征,比他所谈论的战略、战术、纪律、大众路线还清晰许多。这是史明晚年遇到的难题,他所谈的大多是“实务”问题,革命如何实践、理念如何传播等等,但台湾人对他大多是“务实”的工具性理解,史明只是个符征(形象),而符旨(意义)则可以任意填空。
自2011年开始,每年都有陆生选择来台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青春岁月。他们在想什么?来台湾后,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民主畅言的连侬墙下,是否能为陆生多留一副纸笔?
2014年之后,好像有种感觉是,香港未来已经被关掉了、就这样了、没有希望了。但在2019年,抗争者又慢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个运动激活了香港。这个运动不断地在挑战中国的政治宣传、重新说香港的故事。香港故事可以不从回归讲起,可以不从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讲起,是可以重新去打开这个辩论,去讨论我们跟中国的关系是什么,这件事情其实是威力无穷的。
台湾多所大专校园出现港、陆生肢体冲突,台生对此十分不满,三地学生间出现紧张气氛。文化大学港生何泳彤在与陆生的争执中被拉下台阶受伤,她认为,“虽然已经在民主的土地上,但总有些人无法理解民主自由或人权的可贵。”
从抵抗不公的法律,到加入议会推动宪法改革,西班牙和冰岛的这两场公民运动,改写了本国的政治叙事,但也发出警告:公民动力,很容易会被政治体系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