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一场罢免,两种“真相”:台湾“大罢免”运动中的舆论战场

在大罢免事件中,台湾媒体生态展现出深刻的新闻二极化与回音室效应,导致政治部落化与社会对立日益加剧。

一场罢免,两种“真相”:台湾“大罢免”运动中的舆论战场
2025年7月23日,板桥,一间食店内播放关于台湾大罢免的新闻。 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5年7月26日,台湾迎来一场人类民主史上首次的“大罢免运动”。由称之为“罢团”的公民团体发起、针对24位国民党立委与新竹市长高虹安展开罢免投票,结果全数未通过,迎来重大挫败。虽然8月23日尚有七位蓝营立委面临第二波罢免投票,但在726失利的阴影下,后续动能明显受挫。

这场运动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舆论战场。不同立场的政治人物、媒体与公民团体,对罢免的正当性与政治目的抱持天差地别的诠释:它究竟是民主力量的反扑,还是执政党延长选战的策略操作?这些认知分歧的产生,往往并非来自客观事实,而是透过媒体与政治言论的“话语建构”所形成。

本文聚焦于这场罢免舆论战中的媒体角色,采用文本探勘中的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方法,分析2025年5月27日至7月15日间共11家媒体、共660篇政治评论的语料,涵盖社论、专栏、特稿与投书等文本类型。样本来源包括台湾的“联合新闻网”、“中时新闻网”、“自由电子报”,澳门的“新华澳报”,以及中国与香港的多家媒体。这些媒体中,仅“自由电子报”表现出支持罢免的立场,其余皆偏向反罢免或对执政的民进党政府与赖清德总统进行强烈批评。

本文尝试揭示,不同媒体如何透过议题设定(agenda setting),引导阅听人“应该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因为这都是形塑对“大罢免”的情绪、态度与投票倾向重要的素材,了解这些素材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政治阵营眼中的大罢免运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