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谁是来自美国乡村的“绝望者”?

在“贫困、无望而愤怒”的想象以外,美国的乡村选民到底是谁?

谁是来自美国乡村的“绝望者”?
2019年5月29日,堪萨斯州林伍德,龙卷风过后,房屋严重受损,一根弯曲的美国国旗在飘扬。摄:Kyle Rivas/Getty Images

只要对美国政治有稍稍多一些关注的人,对乡村选民很容易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印象:贫困、无望而愤怒的白人,同时在价值观、在宗教观上又格外保守。 在普遍的印象中,这些人因为全球化而面临产业外移,在萧条与衰退中感到被菁英、特别是自由派菁英背叛,因此才逐渐流向共和党,促成在全美国乡村区域都平均以动辄7成以上的选票支持特朗普,从南方到新英格兰、从中西部到西部平原无非如此。

特朗普今次竞选搭档凡斯(J.D. Vance)的成名作《绝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正描绘了这样的图像:在矿坑与工厂陆续关闭之下,阿帕拉契地区的人们改以毒品为寄托。 当时的凡斯在书中强调的,是他认为这些人从此养成怨天尤人、自我放弃的心理结构,从此深陷于根深柢固的文化之中,遂不能如后来到耶鲁就读的他一般自立自强。 而从政之后,他的说法则有所调整,更着重菁英们的脱节与背叛,并主张特朗普和他真正“懂”得这群人,会代表这些人捍卫“真正的美国”。

而这也不是新的看法。 早在2008年、在特朗普还根本称不上政治人物的时候,奥巴马在民主党初选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失言,就是宣称宾州乃至中西部的乡村小镇选民因为工作流失、经济衰退,所以开始感到“怨恨”(bitter),所以“他们抓紧(cling onto)枪枝,或者抓紧宗教,又或者对长得不像他们的人反感,抓紧反移民、反贸易的情绪,藉以解释他们的挫折感”。

当时,这样的言论立刻遭到对手反击,包含初选对手希拉里立刻指控这显现出奥巴马的“菁英主义”和“与民众脱节”,甚至在造势场合发放“我并不怨恨”(I'm not bitter)的贴纸。 但姑且不论选举操作,单就实质内容来说,这种“因为衰退,所以愤怒,进而转向右翼”的论点,确实已经常是这些年来主流讨论的出发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