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专访香港法律学者黎恩灏:法律人在威权下的法治追求

“香港的自由派律师不只在抵抗威权政治,他们的行动其实是个解殖过程”

专访香港法律学者黎恩灏:法律人在威权下的法治追求
2025年1月20日,香港法律年度开启典礼。摄:林振东/端传媒

“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这句话曾经反映了香港的城市性格和公民身分。但在2020年《港区国安法》落实之后,取而代之的问题常是,“香港还有法治吗?”纵览大小媒体报章,“法治”一词显然还在被某种定义使用著,但来自中央、港府、建制派的法治论述,与非建制派和部分法律界的法治论述,似乎服务的是截然不同的目标。

事实上,自从主权移交以来,香港的法律环境就一直在演变,而“法治”是否仍然存在,或许并不算一个新问题。那么,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法治”具体如何理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脉络,在现在又是怎样的困局,讨论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身在海外的香港学者黎恩灏博士,致力于论述香港政治环境大变之后的法律抗争,并接连出版英文和中文版的研究和书籍。他今年的新著《威权主义下的法律抗争:香港的法治之战》(Legal Resistance under Authoritarianism: The Struggle for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中,便以侵蚀与抗争为框架,书写1997年至2020年期间,香港法律从业员在中央干涉与本土抗争之间的种种拉锯历程。在新书中,他将读者的目光从法庭移开,转移到法律人身上,研究他们在职场、专业团体、被捕支援和法律普及活动中的身影。在他看来,“法治”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也依托于大众的文化认知;在制度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法律人的活动是跟更广阔的的抗争运动连结起来。

黎恩灏博士目前是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高级研究员。在成为学者、以社科方法从事法政研究前,他也曾是一位社运人士,亦担任过香港“民间人权阵线”召集人,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他对于香港法政环境的改变有著亲身经验,又在新作中跟不同立场的法律人交谈,力图呈现出这座城市法治环境演变的历史图景。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高级研究员黎恩灏。图:受访者提供

香港的法治(及其衰落)始于何时?中国因素如何影响香港法治状况?法律人如何回应变化的法律环境,又该如何想象香港法治的未来?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端传媒》专访黎恩灏,谈过去主权移交后的28年,特别是近五年《国安法》订立后的香港法治变化。

以下为访谈节录。
端=端传媒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