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开箱私藏 1】读中文系的科技编辑-吴政霆的新闻地图

一起开箱科技编辑的私藏报导与专题,探索背后的故事!

【开箱私藏 1】读中文系的科技编辑-吴政霆的新闻地图
📚
欢迎来到“端编辑部的私人收藏 Show”!在这里,编辑与记者将分享他们的“私人收藏”——那些在创作路上启发思考、触动情感或改变观点的报导与专题。本篇为编辑吴政霆的收藏,邀请你一起探索、在评论区留言,与编辑讨论报导背后的脉络与判断。

关于科技编辑-吴政霆

大家好,我是科技编辑吴政霆,关注 AI、半导体、数据中心等所谓“硬题目”,但大学读的是温柔敦厚的中文系,至今无法合理说明两者的关联。工作成就感来源之一是将分散的材料拼成完整的故事,闲暇时也喜欢拼拼图。

 

本次活动分享的“新闻地图”主题-新名词,旧问题

每天醒来,总能发现科技世界又制造出新名词,仿佛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一旦拨开语言的迷雾,往往发现背后仍是熟悉的旧问题:不平等的世界、失控的权力、被剥削的人。

这几篇文章是我时常重读的座标,作者们在科技进步的喧嚣话语中保持清醒,洞察那些被转移或掩盖,却从未真正解决的问题。


奇点(singularity)、有效加速主义(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简称 e/acc)、规模定律(scaling law)、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氛围编程(vibe coding)⋯⋯每天浏览科技新闻,一个个新名词扑面而来,常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没做好工作。更过分的是,去年6月超微(AMD)执行长苏姿丰来台演讲,语出惊人:“台湾是唯一一个你说CoWoS,大家都知道是什么的地方。”吓得我赶紧打开 ChatGPT,输入“什么是 CoWoS”,才不致台湾人失格。

这些新名词的中文翻译,往往尚未形成共识;以英文的姿态出现在文章中,自带一种舶来品的光晕。我时常觉得,翻译是一种除魅的方式:以 vibe coding 的翻译来说,相较于“氛围编程”,我更偏好直白且带点幽默的“凭感觉编程”;宣称机器学习模型的表现会随参数量、资料量的增加而改善的 scaling law,也有个生猛有力的中国译词“大力出奇迹”。最近的困扰是 AI slop 该怎么翻译,直觉的选项是“AI 垃圾”,但看了上个月特朗普开直升机对游行群众抛粪的 AI 假影片后,觉得“AI 粪水”或许更能捕捉时代精神,尽管这样要污染端的网页和众多读者的眼睛了⋯⋯翻译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于是好奇,剔除外语的光晕后,这些新名词还带来同样的进步感吗?它们真的指向新的变化、新的时代吗?主流媒体上,一众科技公司执行长宣告人类正处在伟大人工智能革命的开端,新技术将为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实现预言,他们要钱、要晶片、要水要电要土地。如果讲好科技故事、说服投资人是他们的工作,那作为端传媒科技编辑,我的工作就是问问题,去质疑他们所承诺的未来是否真的会来,将以什么为代价,讲好科技背后“人”的故事。

ChatGPT 发布后三个月,端传媒编辑室在现任总编辑陈婉容的劝诱下,进行了一场自己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实验。当年的 ChatGPT 不太好用,实验结果是无庸置疑的否。写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尽管以端的标准来说可能太短),文章却接著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社会讨论人工智能时,总是用‘取代人类’的叙事?”

对于这个问题的精彩回答,就请读者去读这篇〈ChatGPT要取代传媒了吗?端编辑室的一场“人工智能”小实验〉了。部分答案和“科技沙文主义”有关:我们迷恋科技、相信科技是所有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恐惧科技的力量。但科技既不能带来乌托邦,也大概率不会毁灭世界。更重要的是:“技术系统不会消除社会问题,但会转移和掩盖它们。”拨开科技进步的迷雾,藏在背后的,仍是根深柢固的旧问题:不平等的世界、失控的权力、被剥削的人。

2018年,端传媒就开始关心人工智能背后的幽灵工人。〈数据工厂里的标记员: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直到它取代我们〉纪录了手把手教会人工智能开车、识别人脸的数据标注员。一名21岁的数据女工来自河北县城,工作认真,耐力惊人,藉著这份工作,“一不小心踩上了时代的浪潮”。她们在主流话语中往往被刻意隐藏,以维系人工智能无师自通、无所不能的假象。

“天上有云、中间有网、地上有格”——中国监控国家的诞生〉则讲述了数字时代普通人是如何成为机器监控的对象。作者将中国监控体系的根源追溯至1960年代毛泽东首肯的“群众路线”,指出这是中国绕开“独裁者悖论”的方式:不依赖可能反噬政权的强力警察机关,而是以动员群众互相监督彼此来维稳。近十年科技发展加速,监控技术和群众治理方法的结合,共同构筑出中国今日细密而庞大的监控体系。

而在个人情感层面,人与机器的关系也折射出社会的性别问题。〈爱欲录:我与人工智能男友的一段赛博恋爱〉是类似主题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当赛博恋人在文字性爱中露出性别歧视的马脚,作者过往在人类恋爱中的创伤便死灰复燃;但人工智能知错能改,交谈越多,就越接近使用者的思维,引发出一连串关于爱与自我的精彩哲学思辨。

最后一篇想分享的文章是〈当ChatGPT的广东话“讲唔正”:AI 年代,低资源语言是否注定被边缘化?〉。文章从 ChatGPT 说不好广东话谈起,探讨了机器是怎么学会说话,以及广东话日渐被边缘化的历史。和世界上许多不平等现象一样,语言资源的落差早已存在,人工智能语音不过将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我私心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端”的题目,能够扩展到中国、台湾甚至其他脉络,正计划做成系列报导,目标明年出刊!


若用一句话总结,“看见新名词背后的旧问题”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

科技确实在进步,但关于进步的话语总是过度乐观;我们永远处在新时代的门槛,科技乌托邦的未来却永远不来。

科技带来的变化是真实的,但它们所暴露的,往往是那些一直存在的矛盾。理解新名词,最终是为了看见那些不曾消失的旧问题。


以上是科技编辑的新闻地图私藏开箱Show,如果你也对科技编辑分享的主题产生共鸣,欢迎按下收藏键,开始建立专属你的新闻地图!

💡还有什么想问科技编辑的吗?
欢迎在本篇评论区留言交流,与科技编辑一起讨论报导背后的脉络与判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