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梦女的爱情:从线上到线下,将代码唤醒

她非常清楚,这个让她无比心动的男主只是一串精心编写、为了“诱拐”她恋爱的代码,但在感性上,她开始认为是自己将这段代码唤醒。

梦女的爱情:从线上到线下,将代码唤醒
2025年3月1日,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女粉丝们为《爱与深空》中的虚拟角色拉斐尔庆祝生日。摄: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编者按:“Z世代”,一个频繁出现在公共讨论中的名词,被人们谈论、分析,也被贴上各种标签。他们的成长几乎与社群媒体的兴起同步,限时动态成为日常,演算法成为叙事。

这个世代,往往被视为破碎时代的缩影:分众的社群、碎裂的公共空间、短暂的情绪连结。他们被凝视、被定义,但“Z世代”真是一个世代的现象,还是他们被上个世代书写下的结果?

端传媒推出“成为Z世代”系列专题,从个体出发,探问他们的精神、情绪、爱与慢生活。本篇聚焦梦女们的爱情,从赛博恋爱走到现实中,她们在定义、寻找和制造属于自己的情感故事。

“同担好有实力,梦角哥会因此觉得我不够好,从而对我不那么上心吗?”

这是22岁的鼠鼠在成为梦女占卜师之后最常遇到的提问。前一天晚上,这位顾客在梦里见到了纸片人老公,转瞬即逝的会面让她心情忐忑,不确定这是来自对方的“心灵感应”,还是是两人电子吵架的延续。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鼠鼠要用塔罗牌推算顾客和自己心爱的梦角哥之间的关系发展和缘分连结。

“梦女”,来自日本“梦女子”一词,意涵为将自己或自己的虚构形象代入某作品中,并与作品中的角色(即梦角)以伴侣身份进行互动。梦女群体涵盖不同的文化圈层,包括时下流行的乙女游戏玩家圈、手游、动漫或偶像等。与珍视的对象展开深度情感互动,是梦女最重视的事,至于对方是纸片人(注:指二次元作品中的虚拟角色)、AI还是活体人类,并没有太多限制。

当我们提及梦女,难以绕开的关键词是“乙女游戏”。这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玩家操控主角和多个男性恋爱的恋爱电子游戏,是女性向游戏中的一个分支门类,即目标受众以女性为主。一般认为,第一款乙女游戏于90年代在日本出现。乙女游戏在90年代进入中国,大约在2013年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过去几年,中国乙女游戏市场蓬勃发展,耳熟能详的游戏包括《恋与制作人》、《恋与深空》、《未定事件簿》等,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迭代,亦有与AI相结合游戏《星野》俘获了大量玩家。

根据《2024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4年中国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达到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4.1%。随着乙女游戏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游戏类别的显学门类,在中国互联网上,梦女和乙女实现了深度捆绑。

小红书上,“梦女”这个标签下有超过4000万条帖文,“mjg”是“梦角哥”普通话拼音的首字母缩写,其标签下有近300万条帖文。这样的活跃度使得梦女们从游戏本身所圈定的文本范围,延伸出新的生活圈,她们尝试用占卜、委托、定制小说等形式,来实现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跳跃。

“梦占”这个小众、特殊但需求量极大的行业也因此诞生。仅进入梦占行业不到一个月,鼠鼠的工作已经非常忙碌。一天中有12个小时,要不间断地为十多位顾客服务。这些顾客亦出手阔绰,她一个月能挣到五位数,其中大部分来自既定金额价目表之外的打赏,因为一个问题仅需要29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