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Goodall去世后,科学研究、环境保育、乃至影视娱乐,各行各业都纷纷纪念。可能会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研究其实对近几年的宗教学领域也有极大启发,尽管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与“宗教”,“理智”与“情感”,似乎应该是相对的。
在观察大猩猩和猴子时,Goodall发现牠们会因为瀑布的流动而欣喜舞蹈,也会因同伴逝世而集体哀悼,她称之为“灵长目的灵性”(primate spirituality)。美国宗教学学者Donovan Schaefer提出“宗教情感”(religious affects)的概念,被认为颠覆了宗教学过往的所有理论,而他正是由此受到的触动:宗教包括经典、历史、组织等等文本与思想元素,但更包括敬畏(awe)、惊奇(wonder)、感动等情感,而灵长目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它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和认知,这种情感认知并非与理性认知相对。
我们一直用理智将人类与动物分开,而“理智”常常是通过语言而表达出来的。可是,虽然拥有情感认知的动物没有语言,但是牠们和人类一样拥有理智和认知能力,我们也能通过共情而理解牠们,分享了不经语言调和的认知。
非语言的认知和感受如何将私人与公共连结在一起?Jane Goodall的科学研究,与情动理论的发展,以及宗教情感的研究,都可说产生了互镜和交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