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Charlie Kirk 被枪杀引发的舆论风暴中,几个等号被这样建立起来:Charlie Kirk=最暴力的右翼=被反噬=反对者是“左胶”。这些联想有对有不对——若仔细分析,读者或会惊叹于这些等号背后更宽广的思潮战场——那不仅是美式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的传统对立,而是保守主义本身的特朗普特色;其对手或许并非传统左派,而有可能是受到虚无主义、亚文化、另类右翼影响的人。
很多人就像今年新锐电视剧《混沌青少年》里的大人,除了基本的道德观外,不知还能如何理解这些升级的暴力;反暴力、反拥枪、言论自由的老三样,好像没有错但好像也不够喉。谁在发挥作用,谁在失去影响力?说到底,这单枪击案只和美国有关吗?我们所处的,是怎样一个世界?
端传媒尝试通过三篇评论文章拆解这些问题:1、在美国右翼中,Charlie Kirk是什么位置?与特朗普共同创造了怎样的新右翼?2、枪手令人难以辨识的政治立场后,可能有怎样的极端暴力的网络,这个网络如何造就全球枪手中的年轻队伍?3、美国的其他政治思想为何失效,是被压制还是拱手相让,需要怎样的反思?
本文为最后一篇,欢迎回顾另外两文打包阅读。
约翰⸱布朗的躯体在坟墓里化为尘土,而他的灵魂仍将继续征战。——《约翰⸱布朗之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战歌)
美国右翼意见领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州遇刺身亡后的当晚,著名的自由派晚间秀节目主持人史蒂芬⸱科贝尔(Stephen Colbert)在节目中谈到柯克之死时声泪俱下,他表示:“政治暴力不会解决任何分歧。政治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政治暴力”。
科贝尔不是唯一一个对柯克之死这样表态的自由派媒体人。在柯克遇刺后的几天里,《纽约时报》除了跟踪报道追捕凶手的进度外,还发表了大量观点性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对暴力行为的严厉谴责和反省,二是回顾柯克在特朗普阵营中的影响和政治策略。奇怪的是,即使在后一类文章中,这些评论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略过了柯克的具体观点和言论,以正面的语气评价柯克的政治手段。左翼媒体人埃兹拉⸱克莱恩(Ezra Klein)就在《纽约时报》上表示,柯克“走进校园,与所有愿意交流的人对话。他是这个时代最擅长说服他人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