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现正推出“可爱经济学”专题系列,深入探讨“花大钱买玩偶”现象的多个面向:第一篇聚焦Labubu现象的报导已经发表,该文试图理解消费者在理性与感性的拉锯中,究竟在追逐什么?原计划接下来把目光转向香港,观察香港人对日本治愈系IP吉伊卡哇(Chiikawa)的迷恋。
不过,今天先插播一篇评论,因为我们观察到Labubu的热潮带动了外媒对“中国软实力”的一波关注和评论,不少外媒把二者等同起来,却令真正了解Labubu的发展史和中国国情的人感到困惑——中国文化或中国官方在此有任何痕迹吗?外部的问题意识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何种心态?
吉伊卡哇的报导将在稍后亮剑——在流量与资本的推动下,“可爱”正在被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包装,本系列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消费文化的新视角。
丑萌玩偶拉布布(Labubu)在全球范围内忽然爆火,不仅带动了从名人明星到普通中产的消费浪潮,并且也引来了不少媒体、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其中的一个有趣的讨论点,在于中国的“软实力”。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中,拉布布与来自中国的美妆博主、咖啡品牌(大概是指瑞幸咖啡)、以及游戏产业(以《黑神话:悟空》和《原神》为代表)并列,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功臣。显然,这几种产品走红的原理和路径各有不同,其给中国附加的形象也不尽相同。CNBC的解释是,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在于,“中国变得更可见了,‘中国’的标签对年轻一代而言,也不再具有负面的品牌价值”。
这些结论大概都没有错,问题是用拉布布作为这种现象的代表多少显得有点诡异,拉布布的整个形象设计之中,没有半点能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文化元素。这一形象本来源自香港出生、荷兰长大、比利时国籍的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系列故事The Monsters,而这一系列的灵感则来源于北欧神话传说。如果一个买家不是事先知道拉布布的生产商泡泡马特是一家中国企业,她绝不可能通过拉布布的形象联想到中国。与CNBC提到的其他例子不同,拉布布的“中国性”,除非经过刻意提醒,是不会被发现的,更谈不上“中国”在其中有多么“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