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万隆会议70年而写。)
编按:1955年4月中下旬,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共同抵制美苏的会议,并促成“不结盟运动”的发生。在官方记录中,这场会议的意义在于讨论亚非团结,中国作为其中亚洲最大的代表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印度和缅甸共同倡议,被视为其中一个主要的会议成果,“万隆精神”也被视为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对独立自主、求同存异的争取和共识,在亚非团结论述中有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却想要离开这些主流论述,寻找“万隆精神”的另种面貌,并探寻在其实际上的破产之后,有哪种论述取代了这种真空,继续在亚非团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发现毛主义上是其中之一。当带著阶级斗争视角的毛主义遇上美国黑人运动,它为黑人本土抗争提供了哪些思想,促成过哪种程度的连结?而“亚非团结”如果只是误会一场,对我们今日讨论“全球南方”有什么教训或启发?
1960年,多个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元首齐聚在纽约,参加第15届联合国大会。这个后殖民国家组成的联盟,今天也许会被称为“全球南方”。他们在大会上为刚果刚独立就面对的危机发声,并声援被扣押的民选领袖卢蒙巴(Patrice Lumumba)。当中包括了坚信亚非团结的印尼总统苏加诺、新生加纳的总统恩克鲁玛(Nkrumah)、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印度总理尼赫鲁,还有埃及的卡迈尔.阿卜杜尔.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 Hussein) ⋯⋯
在联合国大会之外,这群新的国家之主亦在哈林聚头,由黑人民权领袖麦尔坎.X(Malcolm X) 接待。这个非官方场合被视为一场位于哈林的“万隆高峰会”,在纪录片《爵士乐政变大阴谋(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中编幅甚详,记载了亚非后殖民团结的一大高潮。若果1955年没有万隆举行的亚非大会,这场会面也许仍然会发生,但就不会冠以万隆之名——60年代有谁知道万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