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看起來「优良」:中国宽松的空气质量标准掩盖了哪些问题?

十年治理期间,PM2.5浓度在下降后出现反弹,部分城市臭氧浓度升幅过半。

看起來「优良」:中国宽松的空气质量标准掩盖了哪些问题?
2025年3月23日,沙尘暴席卷北京,影响交通和航班。摄: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达志影像

【编者按】:这篇报道是端传媒“专题记者成长计划”的成果。2024年,端传媒推出“专题记者成长计划”,希望能够找到仍在尽力坚持华文报道的青年记者,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共同维系深度报道的行业生态。我们在第二期增设了“数据报道组”,共有三个记者入选,这是他们合作的一篇报道。第三期“专题记者成长计划”申请将于8月17日截止。

2023 年春,我搬来北京工作。彼时每隔几天就有一场肆虐的沙尘天,我每天早晨呼唤 Siri 的第一句话,从“今天天气怎么样”变成了“今天空气质量怎么样”。

不过,有时即便 Siri 说空气质量为“良”,我隔窗看见的北京城仍被一层灰雾笼罩,需要非常仔细远眺,才能分辨出 15 公里外的城市最高地标——中国尊。后来,我干脆用中国尊的清晰程度来决定,出门是否戴口罩、戴普通还是 N95 口罩。

事实上,iPhone 自带的天气 App 采用中国空气质量标准,而这套标准下的“良”——如果换成美国标准——很可能已经是“中度污染”。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