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环境动荡的情况下,新加坡5月4日的大选结果反映出来的,或许不是民众期盼“强人政治”,而是“稳定政治”——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这样告诉记者。选前,新加坡媒体整理民众关心的热点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生活费上涨”,民众担忧薪资追不上消费水平,而包括工人党、前进党等多个反对党,亦在政纲中明确反对政府在通胀背景下提高消费税。
在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下称 PAP)——永远胜利的前提下,观看新加坡选举,既可以观察反对力量作为社会出气阀的此消彼长,也能看到执政党作为回应式政权的自我“进化”;而随著年轻选民越来越具有相对老一代更“进步”和积极的政治意识,或许也能观察到选民对政权前进方向的期待与压力。
不过,新加坡的选制是否就将如此一步步走向民主化的方向,并非如此简单:新加坡选制结合了单选区(SMC)与集选区(GRC),后者在国会中是赢者通拿;而2025年选区划分后,如同上届一样国会议席增加4席,从93席增加到97席,部分单选区被改为集选区。这次选区划分在投票前两个月才公布,一些反对党活跃的区域被调整,因此此举被视为有利执政党。
除此之外,新加坡官方总是标榜种族和宗教多元,这体现在组屋、选举等公共与政治制度设计中。但是次选前几场牵涉种族宗教的争议,却一揭多元和谐表象下社群之间的摩擦。而在李显龙执政20年后接班的黄循财,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能得到PAP与民众的青睐?是他的人格与人设更令人印象深刻,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