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在“国家”以外构想离散香港人群的主体性

当离散群体走出主权国家作为政治主体的想像,其政治意识才得以显现,成为反抗支配的主体。

《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在“国家”以外构想离散香港人群的主体性
2025年1月3日,一名男子眺望香港维多利亚港。摄:林振东/端传媒

*引用《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内容的部分以页数标示。

关于香港人离散处境的讨论,最近又有一本新书,是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政治系博士候选人李宇森所写的《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政治主体与国际主义》(下称:《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这并非第一本提及离散的著作,但却是第一本以理论方式处理相关议题的著作。

作为“否想主权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本,《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在两本前作《主权在民论:理念与挑战》(2021)和《主权神话论:秩序和冲突》(2022)的基础之上,延续对主权国家的批判,提出“如水的离散政治”。《主权在民论》对“主权在民”理念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主权在民”作为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期间的其中一个核心思想,与民族主义之间有何关系。而《主权神话论》则通过批判国家主权体系的支配秩序,揭示主权思想的局限。

《离散时代的如水哲学》的野心则更大,分析了香港抗争运动的如水哲学(be water)如何作为叙事政治的一种尝试。此书分成三个部份,首先从离散的状态著手,分析离散作为政治概念的意义;第二部分则是讨论新帝国主义及生态危机如何导致离散人口的出现,并提出重塑叙事作为非推论式 (non-discursive)的政治思想方法;最后则集中讨论离散叙事的实践,从离散主体之叙事观的角度切入,重塑香港人及其他群体本身的跨物种面向,寻找政治实践的新可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