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专访香港学者彭丽君:对民主、自由的简化想象,不再是一条出路

“破局”未必是香港最有意义的问题,但最起码不要排除连结的可能。

专访香港学者彭丽君:对民主、自由的简化想象,不再是一条出路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卓敏教授及系主任彭丽君。摄:林振东/端传媒

【编者按】从2014年到2024年,个体与社会、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剧烈碰撞,迸发出对庞大体制和个体生命的许多诘问。香港由雨伞运动走过十年,是时候沉淀出答案了吗?

十年的時間,足以見證香港社會民眾潮湧潮退,各種思想和行動也歷經多重的拆解和重組,在不同人的生命中打開了、關上了許多門。駐足這地回首,或許仍然沒有答案,但我們嘗試去描繪十年如何過去,又如何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下的一呼一吸,成為未來的尋路依據。此文為端傳媒「香港十年」專題系列第四篇,共六篇報導、影像、訪談及互動專頁陸續推出,敬請留意。

香港学者彭丽君,近十年如前二十年一样,一直在用扎扎实实的学术写作过生活,在社会气氛遭遇困顿之时也笔耕不辍。 校园传说里,她“高产高质、学术写作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快乐”,2013年出版《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观看1880到1930年代的市井小民如何与新潮的视觉文化互动;2014年她研究、写作中国的文革,作为一名没有亲历过文革的香港人,尝试从空白填补空白,辩证看待文革,也了解文革如何改造了一代人。

就在写作文革之时,由连侬墙、雨伞和黄丝带的视觉冲击盈溢的雨伞运动,就在香港人脚边绽开。 和当年的许多老师一样,她曾在旺角弥敦道坐下,在街道上跟学生上课,就地取材讨论社会与政治。 研究文革的《复制的艺术》在2017年出版,付梓之前,她已经马上转入对雨伞运动的记录和写作。 她思考很快、写得也快,雨伞的书稿《民现:在后占领时代思考民主》在2018年送审、2020年出版,不过就在这期间,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又爆发了。

2014年9月28日,金钟,雨伞运动展开,警方展开大规模驱散行动,施放87颗催泪弹。 摄: Xaume Olleros/AFP.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