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封控解除后的第二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各种问题,从地缘政治紧张、外商投资减弱,到政府负债增加、产业发展疲软、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率高企等一连串问题。当中,占比中国GDP近40%的数字经济亦大不如前,很大程度与2020-2022年刮起的一场监管风暴有关。
这场中国政府针对本国互联网巨头的监管运动从2020年底开始,首先是史上融资最高、募资超340亿美元的蚂蚁集团沪港上市计划被叫停。到圣诞节前夕,阿里巴巴又接受反垄断调查,股价大跌13%。翌年4月,阿里因违反《反垄断法》,遭创纪录罚款27.8亿美元。到2021年7月,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在美上市后,遭中国网信办作网络安全审查,其后 APP 下架,同年底宣布将从美国退市。监管风暴一路蔓延,更席卷教培、游戏等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到2022年3至4月,在股市抛售潮下中央终于释出信号,要求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并就平台治理、房地产和中概股等给出正面政策风向。其后监管从运动模式转向常态化监管,一场历时18个月的监管风暴暂告一段落。然而震动已经造成,互联网大厂重组业务,裁员不断,市场仍心有余悸,如今中国科技巨头的市值比三年前的顶峰下跌75%。
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场已然停息但仍未远去的监管风暴?这场监管运动造成什么深远影响?又怎样揭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都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干亨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湖月2024年3月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走钢丝:中国如何监管科技巨头并治理经济》(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有深入的解答。在书中,张湖月提出“动态金字塔模型”(dynamic pyramid model),藉考察政策制定者、监管部门、科技公司和平台参与者的动机、行动和互动,探讨中国特色监管体制的牢固层级、动荡过程和脆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