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文、丘琦欣:离散华裔左翼与中国民族主义情结

文章提出“左独”立场,思索其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刘文、丘琦欣:离散华裔左翼与中国民族主义情结
2021年6月28日,北京,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本文原载于联经出版社《思想》杂志第49期,端传媒获授权转载。

(刘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专长为酷儿理论、情动研究、批判种族理论、中美帝国之下的亚太平洋地缘政治,以及亚裔美国人的主体性;丘琦欣,创建“破土(new bloom)”的编辑之一,专于撰写社会运动和政治的自由作家偶而亦从事翻译工作。他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是亚洲语言及文化科系的硕士,同时拥有纽约大学的历史、东亚研究及英文文学三项学士学位。)

一、中国新左翼与西方左翼的共构

华人左翼有长远的历史,也无法简单地被国家、区域,甚至民族认同的角度统一诠释。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世纪末进入全球资本市场之后,华人左翼的论述与西方左翼开始有更高度的交流,在意识形态上也因为后冷战地缘政治、中国主导的国族认同建构,以及西方学派的反帝国主义思考等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且混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谈及中国“新左派”(New Left)思想的崛起,如何影响西方的左翼论述,又对中国提供了什么看法。接著我们探讨夹在这两大流派之间的“华裔左翼”,如何转译并挪用两者之间的相互参照,建构出自我的中国想像。最后,在各式民族主义崛起以及大国地缘竞争白热化的当代,我们提出“左独”立场,思索其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