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选举炒米粉,一碗寻常的台湾小吃,如何在造势现场飘香30年?

“炒米粉,在地方成为一种参选仪式。”

选举炒米粉,一碗寻常的台湾小吃,如何在造势现场飘香30年?

【编者按】如果有一种食物,可以代表台湾这座民主小岛的选举文化——香喷喷的炒米粉,肯定当之无愧。

每逢大选,无论选战层级,下至议员村里长,上至总统立委,北中南都会出现俗称“米粉场”的小型政见会。全盛时期,选前各地涌现庙口办桌、社区流水席,是不少台湾中生代选民共同的童年记忆;如今,传统的造势炒米粉,却随著世代更迭、网路普及,成为新旧政治的分水岭。

这一碗寻常的台湾小吃,如何飘香30年,乘载90年代后台湾民主化的政治流变?

冬日,初晨五时的新竹市香山区,小镇天色未明,农家仍沉沉地睡著,田边一幢透天厝却已飘出袅袅炊烟。

厨房的古早灶台升起了三口旺烈的炉火,掌勺的浸水里里长杨松棋一刻也不得闲,手上三只厚重的中式炒锅各司其职,一锅卤肉,一锅烧水,用来汆烫陈叠成堆的干米粉,还有一锅热油,等著煸香肉丝、虾米、干香菇等炒料,准备炒米粉。

外头的志工们也连起一条整齐的生产线,有人在门口接引蓝色小货车上的一箱箱米粉、食材,更多人忙著手起刀落,把高丽菜、红萝卜切片刨丝,直送热气奔腾的厨灶。不一会儿,一盆盆火热喷香的米粉便出炉了,依序封装、成袋,即送往新竹各地的庙会及里民中心。

杨松棋算一算,今日有不分阵营、多场的政见会与造势,不到五坪大的厨房要准备上千人份的餐食。但无论场子是蓝或绿,支持者们倒是吃著同一款菜色组合:炒米粉、爌肉,以及菜头汤。

而大伙们都知道——此刻,手中的那一碗炒米粉,意义可远不止于一道寻常的台湾小吃,而是象征选战开打的烽火号角。

台湾每逢选举,各地会出现俗称“米粉场”的小型问政说明会,人数从50至200人不等,是多数候选人最小规模的竞选主场,也是投票之外,一般民众可参与的最基层政治活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