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的电商、游戏、短视频等核心互联网产业规模于前几年增速放缓,不少企业踏上出海之路,但海外赛道亦不平顺。经历过行业野蛮生长的红海时刻、又熬过996工作模式的互联网从业者,在出海业务中看到了行业与自身的异化。面对频繁跳转的业务、动辄裁员的办公室和意义感丧失的工作内容,要如何走下去?端传媒与裁员潮中的一位“幸存者”聊了聊,以下是他的口述:
“我们都是纸蝴蝶,误以为自己有翅膀”
我今年快30岁,从事互联网行业约5年。我所在的公司主要做海外业务,去年陆陆续续开始裁员,今年又集中裁了很大规模的一批人。
在国内的非中国籍员工最早被裁。他们日常要做针对(他们)本国的内容审核、用户调研和推广宣传活动。对于一些非中国籍同事来说,这似乎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完美工作。有的同事在老家有一些小生意,做机械类的技能培训,但当地生意一般,就业率也不高。他的家人都希望他留在外国工作。还有的同事原本在老家当公务员,他觉得中国很安全,他对安全的定义是“走在街头没人用枪指着你”。有一位同事还在读书,夏天马上要毕业了,如果没有工签就得回国。要是没找到工作,他打算去上语言培训班,这样能保留学生身份。但大城市语言培训班很贵,要六七千元。这个同事一直想留在中国,他觉得中国公司特别好,连上公司内网就能翻墙,公司管饭、有免费Wifi和咖啡,以前我们同事经常聚餐、买奶茶。这些非中国籍的同事,从家里到公司要搭地铁和换乘公交车,往返5小时。就算如此,周末也会来公司工作。他们觉得只要能赚到钱,宁愿七天无休。
那次裁员,一开始HR交代我不能透露,我一直很紧张。通知的那天,HR把他们叫到会议室,我当天下班特别早,我不想面对这个情况。第二天,我找了个小酒吧,叫组员们吃饭。他们很认真对待这次聚会,打扮得特别正式,从家里穿西装过来。
聚会散场后,有位非中国籍同事发信息对我说,就算你每天看不到我在这个工位上,要相信我还是会默默关心你。我觉得很感动,但同事关系就这么潦草结束了。
后来裁员裁到中方区,这个项目几乎只剩我一人,身边的位置都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