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黄哲翰:同岛一命的怨怼共同体——“交通地狱”里,民主台湾的认同吊诡

台湾“交通地狱”的状态,本质上正是公共角色隐退下、孤岛化之诸众所形成的集体场域——“他人即地狱”。

黄哲翰:同岛一命的怨怼共同体——“交通地狱”里,民主台湾的认同吊诡
新北市的道路交通。

自2019年至今,台湾人自我想像中所包含的微妙矛盾,比过往都更加明显地浮现台面。一方面,中国日趋侵略性的外在压力让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攀升到空前高度,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台湾认同虽然出于面对极权进逼时所谓“同岛一命,抗中保台”的忧患意识,但却仍然缺乏明确的内涵来支撑。

回顾自90年代民主化以来,台湾公共论域并没有再出现如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80年代台湾意识论战等对台湾认同内涵的集体辩论与积极探索;反之,国族认同屡屡成为党国与本土阵营政治交锋与选战动员的修辞工具,以致于在公共论域中迅速冷却、甚至让多数民众反感。

在认同议题带来撕裂冲突的情况下,过去30年台湾认同对台湾大众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比较不像是共同体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却更像是最小公约数——它的积极内涵越少越好,对历史反省与真相重建最好保持尊重性的“存而不论”、或象征性的“点到为止”,与此相对地,它非常节制地成为仅仅基于民主生活共同体之既有事实的、默而不宣的必要条件。

正因为基于民主生活共同体的既定事实,不同世代对民主实践的生命经验差异,便为台湾认同带来相当明显的世代落差。此外,也正因为仅仅作为肯定既有事实之默而不宣的必要条件,台湾认同始终摆脱不开现状的纠葛、并以维持现状为重要目的。

如此“最小公约数”的台湾认同,只有在现状遭受外力挑战时会浮上台面并开始建构自身,因而它是一种外因驱动的、反应式的认同。其特征就是:人们并非诉诸历史、文化或政治的大论述(甚至对此感到不耐),而是滚动式地在当前现状中寻找个别事实,作为临时建构国族认同的要素,例如从各种登上国际版面的“台湾之光”,到使用汉语词汇的差异、夜市文化、对外国观光客的人情味,乃至于“防疫模范生”等等。

台湾认同的内涵既是不明确的,但它的存在却又必须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基础事实。内涵和实存之间的落差,此一外因驱动的认同所遭遇的吊诡,就在过去三年多以来伴随著台湾认同的飞跃式增长而更加突显。

2023年3月8日,台中举行的202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台湾人举著国旗为台湾队球员欢呼。
2023年3月8日,台中举行的202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台湾人举著国旗为台湾队球员欢呼。

C位出道的困窘

国际的直视成为外力驱动之台湾认同的关键养分,台湾社会并步绕过了台湾认同内涵还待补课梳理的落差,迳自走上一场不起眼主角直接C位出道扮演“民主矽岛/民主世界抵抗极权的前线守卫者”的剧情线。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