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台北大空袭电玩以外的历史(下):时代进步后,如何看待“神明接炸弹”传说?

再怎么疗愈人心的神明排除炸弹传说,也免不了要面对终极的难题:以它们认识二战美军空袭史,还适合吗?

(廖英雁,自由撰稿人,关注海巡执法、国防军事、历史研究)

“没有家的时候,才想回家。”

2023年2月,迷走工作坊改编自同名桌游的《台北大空袭》终于上市。游戏预告片里这段短短的话,道尽了战乱时的无助。游戏女主角清子在弹雨火海里逃亡的恐惧,也让玩家体会台湾各地“神明排除炸弹”传说的时代背景。

的确,这些劫后余生的神迹,曾经补足戒严历史教育的空白,维系二战美军空袭的集体记忆免于散佚,也传承了敬天谢神的真情。但它们毕竟是加工过的口传文学,常有夸张、变造、删改事实的缺憾。当资讯发达、史料愈来愈容易取得,再怎么疗愈人心的神明排除炸弹传说,也免不了要面对终极的难题:

以它们来认识二战美军空袭史,还适合吗?

1945年5月3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2轰炸大队408中队的B-24高空轰炸台北市。
1945年5月3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2轰炸大队408中队的B-24高空轰炸台北市。图:中研院AFRAH征集成果

幸存者偏误、德州神枪手谬误,可能妨碍理解事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