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里经常浏览微博或小红书一类社交平台的读者们,对 “祖国爸爸”或“中国爸爸”这样的提法应该并不陌生。将中国称为“爸爸”的做法开始流行于2016年前后,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近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国家-家庭想象。而自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国家的想象,一直是通过另一种家庭隐喻传达的,那就是“祖国母亲”。作为一种不区分名词阴阳性的语言,中文里对国家的形象所添加的性别修饰,能够帮我们解读人们如何理解国家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又在国家“大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近日,来自波士顿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两位学者在《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学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性别想象。文章试图分析,“祖国爸爸”这一新兴的网络用语的隐形(或者不那么隐形的)含义:人们对国家、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这些新的理解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与传统的“祖国母亲”叙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经作者授权,端传媒将该文章编译为中文,希望能让更多中文语境下的读者参与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来。
祖国母亲:全球共享的受害者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被男性化了的公民们被“祖国母亲正在受难”的号召所鼓舞,而这个母亲本身却不具有革命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