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中国“老干部体”文艺同温层如何形成?写过《难忘今宵》之后的乔羽

这个同温层因有各级官媒官刊为发表平台,又有庞大党组织,一年到头都有参加不完的活动,虽与外界脱节却可一直运转下去

中国“老干部体”文艺同温层如何形成?写过《难忘今宵》之后的乔羽
2014年12月21日,一名身著军装的妇女在北京的一个公园聚会期间带领人们唱共产党爱国歌曲和传统音乐。

胡又天: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博士,师从朱耀伟及周耀辉教授研究华语流行歌词。关注两岸三地时局、思潮与文风。

编者按:在“局里局气”“厅里厅气”成为中国当下审美主流类型之一的时候,文本上难免让人想起盛行多年的“老干部体”。这一以中共老干部做人、讲话风格为基准来创作诗词的中国本土流派,有其自身特色。本文续接上篇《中共红歌推手乔羽的秘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好听是例外吗?》,是为下篇,借由这位中共治下成就最高的词作家入手,解析老干部体由来、存在、流行之时空次元。

当中共在1980年代打开国门,乔羽一辈人也迎著改革春风,老怀安慰地拾起本领再出发。彼时,世界上以欧美为首的流行音乐,已经在这二三十年里缔造了数以千计的传奇,生发了百来种新思想、新乐种。即便是只融汇了其中一小部份的港、台歌曲,一旦涌入神州大地,也已足够令人耳目一新再新。相对于港台歌曲的多彩多姿和谱系更多、功法更繁的西洋音乐,中国共产党文艺界“广大创作队伍”(他们的常用词)仍须格于党性的些许创新,自是有限得很。

老干部次元vs“通俗歌曲”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