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被发“好人卡”的雷锋:曾经是怎样的宣传奇迹?为何在近十年被宣传遗忘?

官方媒体提到雷锋二字的次数在2012年左右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峰,此后却经历断崖式下降。

被发“好人卡”的雷锋:曾经是怎样的宣传奇迹?为何在近十年被宣传遗忘?
2017年10月13日,上海一名男子骑单车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雷锋肖像的海报前经过。

在大陆,两周前的8月15日,打开手机会有极小的概率在首页看到一条纪念内容:雷锋同志逝世六十周年。这条内容淹没在铺天盖地关于东部军区演习的热血报道之中,显得很不起眼。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在微博和微信上刊发了零星的纪念视频和文章,与纪念前不久牺牲而成为烈士的消防员同志规格相当。一方面,这很恰当:雷锋生前的地位本就很不起眼,与普通消防员类似,其最高成就是立二等功一次。然而另一方面,雷锋又不同。雷锋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即使在二十一世纪,雷锋这个名字仍然令所有人耳熟能详。

雷锋是一个真正让人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自六十年代以来,“雷锋精神”始终不断被宣传,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说对雷锋其人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雷锋从未以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示人,而是作为宣传中的一种精神、或者说一个概念,出现在读者面前。其人物形象如此模糊,以至于很多官方记录中有关雷锋的事迹,都被怀疑并非雷锋所为。雷锋到底是谁,时至今日已经成了一个很多权威学者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伟大、光明、正义、却又十分模糊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切宣传典型逃脱不了的宿命,以至于雷锋也被很多人理解为一个宣传机器制造出的无聊样本。2012年,当中国政府掀起新一轮(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后一轮)“学雷锋”宣传热潮时,纽约时报曾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宣传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时代错置。但这种印象是错误的。雷锋是宣传中的一个异类,雷锋同时代的宣传典型没有一个能够媲美雷锋。与雷锋同时被树立起来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早已在大多数人头脑中默默无闻,“铁人”王进喜未曾被后世持续宣传,而“大寨模式”的陈永贵虽一度升任副总理,却因文革中的路线错误而在改革开放后名声扫地;更不用说毛时代之后的宣传典型,包括近年来所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无一达到了雷锋般经久不衰的知名度。可以说,雷锋是宣传史上的一个奇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