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基隆中元祭:不再打破头后,年轻参与者如何看待百年传统的变与不变?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历史,在这百年洪流中,有哪些改变了?又有哪些不变?

基隆中元祭:不再打破头后,年轻参与者如何看待百年传统的变与不变?
2022年8月11日,民众在基隆八斗子放水灯。

【编者按】农历7月是台湾传统鬼月,从7月1日鬼门开后,台湾将经历达一个月的鬼月,期间除有许多禁忌外,全台各地也会举办各式祭仪活动,本文介绍的基隆中元祭,名列台湾国家文化资产,从老大公庙开龛门起,基隆陆续展开许多民俗活动,举凡斗灯遶境、水灯游行、放水灯,再到主普坛普度、跳锺馗等,皆为中元祭的重要活动。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历史,在这百年洪流中,中元祭在时间的淘洗后,有哪些变与不变?端传媒访问制作水灯的工艺师杜烽睿,他曾是台湾最年轻的“文化国宝”,左手剪纸为无形服务,右手剪发为造型捉刀,透过杜烽睿之手,他所设计的水灯乘载了哪些意念?

多位受访者告诉我们,在这流传数百之久的传统祭典中,亦存在著世代与性别议题。中元祭系由15个宗亲会(同姓氏组成的联谊会)轮值举办,每15年一轮的制度,也面临到传承断裂的议题。艺术家李奇鸿以自身实际参与的经验提及,宗亲会普遍呈现人口老化与缺乏女性身影的现象。

即便中元祭随著时代演进逐渐观光化,但祭仪的目的未变;潮湿的港都基隆一样多雨,但有更多年轻人带著对故乡的使命回家,他们想让市民与更多人看见基隆。在百年传统的变与不变中,看见他们如何推动改变,与维系那些不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