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首钢园负责商场招商的娄泽终于复工了。
具有103年历史的中国领军钢铁企业——首都钢铁集团(下称“首钢”),曾为了保证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空气质量而迁出京城;14年后,其老园区又成为冬奥会比赛场地。
因冬奥会的举办,娄泽停工3个月。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夺金赛况,同时不忘借此宣传商铺招租。冬奥会结束后的3月下旬娄泽才复工,不久后又因疫情胶着,于5月13日起停工,直到6月初。
像娄泽这样在首钢工作的普通人,曾一次次被卷进时代的洪流、被改变命运。而对这家钢铁巨头影响更深的,是政治管理。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它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国家发展历程的刻度。
一、北洋政府的“大跃进 ”
从北京地铁一号线最西端倒数第二站出来,顺着石景山路向西徒步2.5公里,便到达首钢园北区的南门。进入园区,站在群明湖大街,向西观望,是古香古色的群明湖和永定河。北京冬奥会的网红景点——滑雪大跳台矗立在群明湖南边不远处,其设计创意取自中国敦煌艺术的飞天形象,旁边挨着曾经炼铁的冷却塔。
古色湖山和工业遗迹拼接在一起,好似时空倒流,从现实踏入百年前。
1919年4月19日,43岁的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中国驻日全权公使陆宗舆 ,被总统徐世昌任命为龙烟铁矿公司督办。一战前,中国仅有一家成规模的钢铁厂——由清末盛宣怀督办的汉冶萍公司。
陆宗舆多方勘察后,决定在北京西郊的石景山,为龙烟铁矿公司建一个炼铁厂。这便是今日首钢园的前身。
北洋政府建钢铁厂的想法,可追溯至1913年-1914年,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制定了“棉铁主义”。他认为,在棉花和钢铁方面进行投资和鼓励,能使中国在这些产业上获得比较优势,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两个事件触发了北洋政府加快建国营钢铁厂的步伐:原材料紧缺、价格高涨,以及日本试图与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1914年7月一战的爆发,刺激了全球对军火武器原料——钢铁的需求。铁矿价格暴涨,甚至连年亏损的汉冶萍公司也盈了利。中国的铁路建设亦急需大量钢铁。此时筹建钢铁厂,具备“天时”。
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大隈重信内阁对袁世凯政府提出签订有损中国主权利益的“二十一条”,其中一项是“拟改汉冶萍公司为中日合营企业”。中国的决策者猛醒,想要摆脱日本的控制,建立一个国立钢铁厂。
自1913年起,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下设置的地质调查所在全国进行地质调查勘探。未几,民党系(狭义指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党争惨烈,然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皖系军阀段祺瑞“再造共和”,接连不断的政治动荡令地矿事业一再被搁置。终于在1917年,段祺瑞政府根据地质调查所提交的一份报告,甄选出两个适合建炼钢厂的地方:北京的龙门,以及南京的浦口。“地利”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