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偶像坍塌后怎么办?与大湾区哥哥姐姐价值观渐远的昔日粉丝们

长大之后,乡愁是一条价值观的鸿沟,我在这头,偶像在那头⋯⋯

偶像坍塌后怎么办?与大湾区哥哥姐姐价值观渐远的昔日粉丝们
艺人组合“大湾区哥哥”。

3月底上海市因应疫情开始实行严格的社区管控,民生状况众所瞩目的同时,一批香港明星在此期间的居沪生活状态也成为社交媒体或传媒娱乐版焦点。如刘嘉玲、郑希怡贴出自己下楼排队检测的状况,盛赞检测人员辛苦;早两年已与丈夫陈小春定居上海的应采儿晒出自己在家为儿子理发的照片。唯一对封锁状态表达不满的,或许是两年前移沪的演员陈浩民。近日其妻蒋丽莎在直播中讲述疫中封控生活,指购买2斤蔬菜花费人民币2000元,但其部分言论随即引起内地部分网民不满,或有人说“如果觉得被人坑可以回香港”。

近年港星移居内地潮,“大湾区哥哥”或“大湾妹”也随娱乐节目及社交媒体成为热门词汇,而在一众大湾区哥哥姐姐于内地市场披荆斩棘的同时,亦有一批曾经深爱他们、但如今价值观已不再相同的粉丝歌迷,需要面对曾经相伴成长的艺人与自己渐行渐远的事实。时代因素于个体之选择与爱的参与,牵扯与碰撞,如何调适,笔者邀请了一些大湾区哥哥姐姐们的昔日歌迷,讲述从喜欢、共情,到放下或继续的历程,看时代的转折如何作用于一段终需坍塌的关系。

前传: “大湾区”,由香港艺人推上热门的政治概念

“大湾区”一时间成为收视保证。而翻看“大湾区艺人”名单,不难发现,尽管“大湾区”是一个“粤港澳”概念,但目前具代表性的“大湾区艺人”,根本没有广东甚至澳门人,全是香港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