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立台湾大学(台大)学生会推动“国文”(大学本科必修中文科)改革事宜,建议废除其为必修科,并改为通识科;而负责开设“国文”的台大中文系则认为,必修有其必要性。这争议由来日久,而且不独于台大,网络上在2018年前后已有相关呼声。
三四年间,又掀起数波讨论。其中,赞成改革的一方大致认为,“国文”必修科的设计,偏重古文及中国古典思想,与多元教育的理念及学生修课致趣不符,有学生代表亦援引台湾其他大学的改革经验,认为现在的“国文”应从必修,改列为选修的通识课;支持保留“国文”必修的一方则多认为,“国文”科能够确保学生的中文语文能力,并指该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等,不可轻言废除。同时,亦有论者视台大“国文”必修论争为台湾基本教育课程纲要(课纲)改革论争之延续,该论点认为,现在高中教育删减了过多的文言文,需要在大学教育中把相关教育补足回来。
在台大“国文”科的“存”、“废”问题背后,牵涉的远超于一间大学的学科必修选修事宜,更涉到语文教育在大学的角色、语文教育和文史哲教育的关系,以及大学如何达到全人教育(holistic learning)等事。笔者在香港接受教育直到硕士,大学本科、硕士皆毕业于港大文学院,并曾在台湾的国立大学任教。港大与台大的本科教育,皆有语文必修课;我希望透过香港、台湾两地之间的经验比较,探索未来之路。